】 【打 印】 
全鏈式挖掘綠色低碳消費新勢能
http://www.CRNTT.com   2021-12-15 15:29:41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光明網評論,據報道,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在此基礎上強調在消費領域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

  綠色低碳消費是一種文明、科學、健康的消費方式,凸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消費主張,其本身有如下特征:一是“恒溫消費”,消費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二是“經濟消費”,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三是“安全消費”,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續消費”,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領域消費”,鼓勵開發新低碳技術、產品,及建立新的消費標準。概言之,綠色低碳消費是一種邊際成本遞減消費,即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消費行為所產生的公共成本或者說是負外部性越來越小。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於處於生產端的企業來說,迎合與服務消費的直接目的就是實現自身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雖然響應國家“減排”要求,企業也會在資源使用、產品結構上作出積極性調整,但基於成本考慮與利潤目標的追求,調整響應的力度可能會相對有限。因此,需要引入消費端的力量。只有消費者對高碳產品做出群體性的“用腳投票”,才能對供給端形成強大的倒逼力量,助力生產與服務企業做出力度更大的“減排”行動。

  圍繞著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無論政策層面還是公共輿論層面,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供給側,對居民消費領域的碳排放關注遠遠不夠,也很少有具體的量化控制目標。從目前來看,民眾生活的總能耗龐大,據國際環保公益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發布的《政府與企業促進個人低碳消費的案例研究》報告,2021年我國居民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將達到29.7億噸,為2002年的2.27倍。消費“減排”時不我待。

  首先,生產端應形成與擴大綠色低碳產品的有效供給。除了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讓產品“脫碳”與“減碳”外,更重要的是要激勵與支持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對綠色低碳產品的優先採購與使用。

  其次,流通端要充分發揮綠色低碳消費的紐帶作用。市場流通環節作為中介主體,連著上游企業與消費者。一方面,可利用渠道優勢以及客戶端位勢與生產企業展開談判,共同構築綠色低碳供應鏈,比如減少塑料包裝的比重、協同推廣包裝減量化等。在消費端,可以為消費者搭建個人“碳賬戶”,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購買,量化為賬戶積分,並按照積分對消費者給予低碳產品贈送等獎勵。

  另外,消費端需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個人消費利益的最大化,不僅僅體現其消費多少以及消費質量的高低,更要強化公眾購買和使用綠色低碳產品物有所值的消費傾向,比如,政府可向公眾發放低碳產品消費券等。而每一種物品對消費者來說都只是使用價值,為防止功能化以外的價值泛化,也必須對過度性消費、炫耀性消費、攀比消費以及奢侈消費等,給予必要的規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