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服務科創重在“讀懂企業”
http://www.CRNTT.com   2021-12-08 10:09:07


  中評社北京12月8日電/據經濟日報社評,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印發指導意見,明確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系列新要求,如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探索科技信貸服務新模式、積極支持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等。

  筆者認為,當前,金融服務科技創新需要迫切解決的是“金融機構讀不懂企業”這一問題,解決路徑之一是盡快補足“金融+科技”複合型人才不足這一短板。

  金融服務科創企業通常有兩個渠道,一是債權融資,如銀行信貸;二是股權融資,如風險投資、創投、直接上市等。

  儘管渠道多元,但需注意,科創企業具有不可忽視的特殊性。例如,它們普遍擁有多項專利技術,核心團隊人才濟濟,但卻很難被外行讀懂;它們往往輕資產,十幾個員工、租幾十平方米辦公室就能起家;它們通常前期虧損,後續卻出現高速甚至超高速成長。

  這些特殊性,決定了科創企業初期的金融服務者多為風投機構,而非銀行機構。主要原因在於,二者的“收益風險”邏輯不同。對於風投機構來說,其服務邏輯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股權”,投資十家企業,只要有一家企業最終能成功即可,風投機構從這家企業獲得的股權紅利足以覆蓋對其餘九家投資的損失。但對於銀行機構來說,其服務邏輯是“債權”,要做到的是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獲得約定好的利息,不論這家企業最終多麼成功,銀行機構都難以充分分享企業的成長紅利。

  除了以上因素,與風投機構相比,銀行機構往往短在“專門人才儲備”。科創企業技術性強,所屬領域一般又很專,若非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就很難評估這家企業的真實水平,更不要說判斷企業的發展前景。目前,不少創投機構均按照行業劃分投資團隊,投資人員也多擁有相關行業學科背景。但反觀銀行機構,其信貸服務團隊仍按照企業規模來劃分,如集團客戶部、大企業部、小微企業部,每個部門涉及的行業跨度很大,精細化管理程度不足。此外,銀行機構信貸服務人員多為經濟學、金融學背景,不具備所服務行業的專業學科背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