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東京:積極財政不是擴張財政
http://www.CRNTT.com   2021-11-30 09:18:00


 
  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巴羅發表《政府債券是淨財富嗎》一文,對李嘉圖的推斷作了嚴密的論證,於是學界將李嘉圖的推論與巴羅的論證並稱為“李嘉圖-巴羅等價定理”。不過我在這裡介紹上面的定理,目的並不是討論加稅與發債的關係,而是要借助該定理,推出另一個我認為重要的結論。

  從經濟學角度講,發債可增加政府投資;減稅可增加企業投資。根據“李嘉圖-巴羅等價定理”,政府今天的債等於企業明天的稅。言下之意,是說發債會擠占企業投資。這樣就引出一個問題:政府應該發債還是應該減稅?我的觀點,應該減稅。理由簡單,因為企業對市場信號比政府更敏感。若由市場主導調結構,擴政府投資顯然不如擴企業投資,而要擴企業投資,就得減稅。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政府安排預算赤字,僅比2018年提高0.2%,而減稅降費近2萬億;2020年為2.5萬億;2021年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不僅提高了小微企業增值稅起徵點,而且規定應稅所得額不足100萬的部分,在現有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這些舉措,不正好佐證“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手段是減稅麼?

  “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減稅,卻又不同於供給學派的減稅。供給學派主張的是全面減稅,而“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是結構性減稅。全面減稅不僅不能解決結構矛盾,而且最佳稅率也難以確定。

  文章指出,事實上,中國的減稅也確實不同於供給學派的減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務院就提出實施“結構性減稅”。2019年以來,中國結構性減稅特征進一步凸現:製造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從10%降至9%;生活性服務業保持6%的稅率不變。對同一行業,減稅是普惠性的;而對不同行業來說,減稅卻是結構性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