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農村發展數字經濟要注重區域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21-11-26 09:00:58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很多地區都有特色農業資源和特色農產品,隨著電商發展到鄉村,數字平台企業為特色農產品提供了新的銷售通道。充分利用技術紅利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打通從農貨到網貨之間的通道,可以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從而帶動更多群眾共同富裕。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付偉、呂鵬文章稱,但農產品上網並不是農民開個網店就能把農貨賣出去,背後涉及很多複雜的問題。在一次數字經濟的實地調研過程中,一位地方幹部說:“東西很好,農民很苦。”意思是初級的農產品想要變成暢銷的網貨,還需要經歷一個複雜的過程。如果不能順利實現這個過程,那麼,農民雖然辛苦勞動收獲了很好的產品,也依然可能無法增收致富。

  農產品生產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表現為產量和價格的季節性波動,產量的區域不均衡。以蔬菜為例,蔬菜的種植是季節性的,產量也是波動的,這樣需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建立規模化、標準化、常態化的供應鏈。農產品電商發展往往面臨著“多而散,難以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條,真正拿得出手的產品不多”等困境。“量上不來,質也達不到”,一個地區的農產品最多上貨一個星期就沒有了,這意味著要建立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通過不同區域的供貨鏈來平衡產品的波動。

  文章指出,農貨要順利上網,還需要從供應鏈上溯到生產鏈,深入理解生產端的運作邏輯,適應農產品的生產邏輯,乃至其生產鏈所嵌入的社會邏輯,從而實現供應鏈與生產鏈的耦合配套。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社會基礎和社會邏輯,農戶是蔬菜、水果這些農產品生產最為重要的經營主體,這種經營模式是在中國具體國情和歷史傳統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演化形成的。這種農業經營模式可以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也有助於增加農民收入,但是這種模式也會對農業產業化和數字化帶來挑戰。在農戶分散經營的基礎上,如何建立標準化、常態化的供應鏈體系,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標準,解決食品安全和有機標準問題,是目前農業產業化和數字化面臨的重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提高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夯實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社會基礎。這也提醒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發展不能夠脫離具體的社會情景。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產業自身的生產邏輯有關,而這個生產邏輯也深受鄉村整體社會結構的影響。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是一個複雜的社會過程,農貨上網並不是簡單地把農產品搬到網上銷售這麼簡單。網貨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農貨,而是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的商品。這個過程是實現傳統農業與工業和商業對接的過程,很多成功的數字化鄉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並不僅僅是電商下沉就能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一系列資源的整合和產品的變革。

  人是發展的關鍵因素,全面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需要全面提升區域人口的數字素養。正是由於區域之間的電商人才、經營理念以及數字素養的差距,形成了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比如浙江省江山市在網上打造了江山徐香獼猴桃的區域品牌,每年獼猴桃銷售量達8萬噸,但是江山市獼猴桃產量只有2萬多噸,江山市銷售的獼猴桃很大一部分來自四川浦江、陝西眉縣等地。農產品“異地上網”的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既是農業產業鏈數字化水平的差異,更是不同地區在產業鏈中所占據地位和利潤分享的巨大差異。

  文章最後說,農業產業鏈數字化和區域數字經濟的發展是環環相扣的系統性社會工程,不是數字平台企業或者其他市場主體能夠獨自完成的,往往需要基層政府發揮協調職能,以及農戶的積極參與。需要建立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機制,需要探索數字平台企業與農戶的對接機制。在產業鏈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整合數字平台企業、農業生產主體、農產品加工主體和商貿服務從業主體等多元主體,從而打造一個全域全新的產業形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