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建立完整“科創生態圈”的障礙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21-11-23 10:42:09


 
  此外,為了協助企業吸引研發人才,政府透過研究員計劃和博士專才庫為合資格企業提供資助以聘請研究人員從事研發工作。現時,每名博士後專才的最高每月津貼額為32000元。截至2020年2月底,研究員計劃批准近4800宗申請,涉及資助總額約12億8000萬元;博士專才庫亦已批出近920宗申請,涉及資助總額約5億3000萬元。由2020年3月起,兩項計劃的資助範圍進一步擴大至全港所有進行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相較於扣稅,這一舉措的成效顯然更為明顯,但仍無法真正改變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體情況。

  私營企業不願意投入,與香港當前產業結構現實密不可分。不論是扣稅或資助科研人才項目,所能發揮出來的作用仍然是緩慢及有限的。政府可以考慮採取更直接的舉措,例如引入大型科技企業在本港直接設立研發中心,一方面推動本港的科研氛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私人機構對創新技術的需求,帶動香港的技術轉移和商品化,促進本地創科產業發展。

  須推動研究成果產業化

  另一方面,香港研發投入數額不斷增加,很大一部分是政府通過對大學資助的方式體現。本港各大學學術成就卓越,但正如學者所指出的,學術界欠缺誘因,以透過產品創新及產業化將研究轉化為社會及經濟影響力。現時大學體制中,評核關鍵績效指標(KPI)的機制偏重學術人員的“研究成果”多於實際社會影響。此外,推動卓越科研成就需要更多跨學系及跨院校的合作。

  因此,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可考慮進一步優化現時評核大學表現機制偏重論文發表的問題,引導學者重新將學術重點放到研究所帶來之深遠影響。此外,

正如團結香港基金的一項研究所指出的,為了讓香港科研機制與國際接軌,應當考慮整合科研撥款,例如由研究資助局(RGC)發放,並在現時供大學自行運用的機構撥款過程中,加重項目為本和競爭元素的比重。

  特區政府在推動創科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月底在出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暨香港中文大學大灣區發展成果研討會時表示,會繼續探索有利各項創新要素進一步跨境流動的措施,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建設高水平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政府的投入必不可少,但如何能擴大私營機構的投入,以及優化大學的研發評核導向,應是未來思考的重點。唯有做好這兩點,才能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創生態圈”。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