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緩解就業市場結構矛盾需要辯證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1-11-17 08:56:21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電/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全國就業統計數據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我們也看到,16歲至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較高。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是青年就業問題的重要指標,失業率的高低不僅影響宏觀經濟,也會對處於就業焦慮期的年輕人造成較大影響。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文章表示,與其他群體相比,青年失業率高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其原因在於,勞動力市場具有動態屬性,個人工作搜尋與用人單位職位空缺填補,二者相互匹配有一個過程,這通常會造成摩擦性失業。另外,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工作經驗不足,也會對其失業率造成一定影響。

  中國目前就業市場中的青年,主要是指應屆畢業的大學生群體。這一群體失業率較高,除上述原因外,也有一些自身特點,“90後”這一代人的生活狀況及就業觀念已發生較大變化,出現了不少“慢就業”甚至“不就業”現象。

  與較高的青年失業率同時存在的是就業市場的另一現象,即日益嚴重的招工難。在近年來的藍領就業市場上,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過去10年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超過4000萬,勞動供給總量持續減少。大多數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甚至寧願當白領少拿工資也不願意當工人,製造業就業吸引力大幅下降。當然,目前多數製造企業的工資收入低,的確也不具有競爭力。加之,部分工廠工作條件差、缺乏職業保障和上升通道等,進一步加大了製造業招工難度。

  文章分析,一方面是青年失業率偏高,另一方面是日益加劇的招工難,這看似相互矛盾的現象,背後原因是什麼?其實質在於中國經濟和社會背景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源自三個因素:一是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人口減少的滯後效應;二是高校擴招導致的過度教育和供求失衡;三是青年人就業觀念發生巨大變化。

  如今,計劃生育政策已經調整、中學分流政策開始啟動,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要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緩解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仍很艱巨。但坦率地講,期待“90後”這一代人的想法退回到其父輩只要有個工作就知足的年月,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文章指出,緩解就業結構矛盾需要辯證思考,研究制定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

  首先,要轉變觀念。應深刻認識到,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即依賴於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借助廉價勞動力獲取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換言之,破解就業結構矛盾,需充分了解就業市場背景的深刻變化,切實樹立通過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理念。

  其次,在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勞動供給趨緊、人工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機器替代勞動是大勢所趨。引入先進的生產管理體系、研發體系和智能製造依賴於一流的人才,包括一流的生產工人。因此,亟需提高對人力資本投資重要性的共識,加大對工人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投入,通過增加企業產品附加值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增加工人的工資收入。這既是穩定現有製造業就業隊伍規模的方向,也是吸引大量應屆畢業生進入製造業和高質量服務業的根本。

  此外,新一代的員工關係正在從傳統的上下級關係轉向合作夥伴關係。這不僅表現在情感上相互尊重,更表現在組織結構上,即通過靈活的自治組織,讓員工間的關係保持平等。因此,製造業企業不僅要改善工作條件、拓寬工人晉升渠道,還要大力提升勞動者在企業管理中的話語權。通過建立合理的管理者與員工的協商機制,讓員工參與並影響企業的權力結構,加強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的合理需求。這不但有助於改變資本分配比例過高、勞動分配比例過低的現狀,也將增強勞動者對企業的認同感,增強員工就業的穩定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