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協調發展是評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和尺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1-17 08:44:39


 
  把握新時代協調發展的實踐要求

  文章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一系列關於協調發展的新思想、新論斷,為新時代推進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協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要堅持“五位一體”,即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

  二是協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戰略布局。要堅持“四個全面”,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三是協調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要堅持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四是協調城鄉關係。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五是協調國內、國際循環的關係。鑒於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只講前半句,片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主張在對外開放上進行大幅度收縮;也不能只講後半句,片面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不顧國際格局和形勢變化,固守“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舊思路。

  六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

  七是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要把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起來,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

  八是協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關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中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

  九是協調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關係。實踐證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有機的、相互滲透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做到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同時,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中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十是協調強國和強軍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方面,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位居世界第二位的經濟體,具備了在更好的基礎、更高的水平上推進軍民融合的條件;另一方面,國際形勢波詭雲譎,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競爭態勢更加複雜,如何在強國的同時實現強軍,在強軍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國,是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的新課題。要加快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步伐,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十一是協調發展與安全的關係。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這兩件大事,關係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宏偉目標。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任何一個領域出現安全隱患,都有可能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甚至影響到國家根本利益。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歸根到底要靠發展。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

  十二是協調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供給側有效暢通,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可以創造就業和提供收入,從而形成需求能力”,因此,“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而“擴大內需並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衝擊的一時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十三是協調區域發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十四是協調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金融則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沒有金融“血液”的滋養,實體經濟就會死氣沉沉、了無生機。只有金融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互促共進,國民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金融工作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

  十五是協調短期與長期的關係。不能把宏觀調控僅僅視為一種短期行為並以熨平市場的短期波動為主要目的,要善於“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但也不能忽略宏觀調控的短期調控效應,因為現實中並不存在“繞過短期、直達長期”的辦法,經濟運行只能是由一個又一個短期接續起來的結果。若干短期的接續過程就構成了“長期”。每個短期波動都會構成影響長期發展態勢的因素。宏觀調控必須實現短期調控與長期調控的協調統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