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利民之事 絲發必興
http://www.CRNTT.com   2021-11-16 12:44:47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網評:利民之事 絲發必興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作者:羅正然

  清代經學家萬斯大在《周官辨非·天官》中有言:“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意思是說,凡是有利於百姓的事情,即使再小也要去做。

  “天下之大務,莫大於恤民。”古往今來,心裡裝著百姓安危冷暖,傾情解決百姓“急難愁盼”,是為官執政的大事。蘇東坡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於澶淵,洪水匯於城下,他“衣褻履屨”“廬於城上”,數十天坐鎮指揮不回家,守住了城池安全,確保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心中有民方能一心為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杜甫,“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鄭板橋,“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於謙等,之所以有行利民之事的深情,願為百姓解憂難、謀福祉,是因為他們心裡裝著百姓的安危冷暖。反之,若心中無民,就會對百姓的疾苦無動於衷,甚至為了一己私利損害百姓利益,就像蒲鬆齡所寫《鴞鳥》中山東長山知縣楊令,“康熙乙亥間,西塞用兵,市民間騾馬運糧。楊假此搜括,地方頭畜一空。”

  行利民之事,是從政者用“辛苦指數”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的過程。唐代名臣狄仁傑剛到大理寺上任時,面對此起彼伏喊冤聲,他通宵達旦,筆不停批,把沉積多年的案件全都清理完畢。柳宗元被貶柳州,依舊傾力為民,拖著纏病的身子日夜操勞,革除積弊,挖井開荒發展生產,興辦教育示民仁愛。他們的為民事跡,無不留下了辛勤汗水的印痕。

  歷史反複證明,官視民如手足,民視官如親人;官視民如草芥,民視官如寇仇。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燕王慕容熙殘忍無道,史料記載他曾與苻後游畋,“北登白鹿山,東逾青嶺,南臨滄海而還,士卒為虎狼所殺及凍死者五千人。”為滿足自己游玩打獵的愛好,對兵卒和百姓生死熟視無睹,讓人深惡痛絕,遭到臣民的反對,最終被反抗推翻。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的人,就會被百姓拋棄。<nextpage>

  “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群衆利益出發,把關乎群衆利益的一樁樁小事辦好,向百姓滿意而行,方能贏得人心,得到百姓信賴擁護。建黨百年來,我們黨始終把群衆利益放在第一位,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1942年,被日寇封鎖掃蕩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斷糧,樹葉成為充饑的主要口糧,聶榮臻嚴令部隊不許采摘村莊方圓15裡之內的樹葉。“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糧”“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留給老百姓”,才有了人民群衆用小米哺育出延安紅色政權,用獨輪小車推出淮海戰役勝利等諸多人間奇跡。

  “水有源,故其流之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之不窮。”今天,我們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和使命,尤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群衆關心的事情做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為民之心匯聚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為磅礴、最為持久的力量,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