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李德仁院士:科研需要師生接力闖前沿
http://www.CRNTT.com   2021-11-10 12:12:48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作為測繪與遙感領域的世界領軍專家,現年81歲的李德仁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在他的榮譽榜上可謂錦上添花。在榮譽面前,李德仁談起了自己的責任,談到了中國的人才培養。

  作為一名聰穎勤奮的學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學,開始學習測繪。1963年大學畢業後,李德仁工作了多年,直到1978年政策恢複後開始讀研,1981年碩士畢業後前往德國學習,他用一年時間完成的博士論文,解決了誤差可區分性這一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博士畢業後他返回祖國,在中國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北鬥”衛星系統、以及衆多領域先進測繪系統的實現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李德仁首創從驗後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被命名為“李德仁方法”。

  說這些成就是李德仁憑借天賦和勤奮創造的,可謂確鑿不疑。他講起過去時,也并不諱言自己的“聰明”和“努力”。然而,李德仁談科研、談創新時總會提起兩個詞——老師和學生。他既是一位老師,也是一名學生,他的成就也離不開這兩層身份帶給他的經歷。

  對李德仁的學術生涯來說,有兩位導師的影響尤其重要。一位是李德仁的碩士生導師,中國航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之卓,另一位是李德仁的博士生導師,德國的阿克曼教授。“這兩位導師都是世界權威,教育我怎麼做學問,怎麼做人。”李德仁回憶說。

  1978年,王之卓不拘一格,免試錄取李德仁做自己的研究生,為了他的成長又讓他去德國深造。在德國,阿克曼賞識李德仁的聰慧,也讓他“快點讀”,并支持他畢業後回國工作。對兩位導師,李德仁有許多難忘的記憶。

  “王之卓教授有兩段話我記了一輩子。一段話是說學科研究要在向深部發展的同時,相互碰撞,交叉融合,這是他1987年提出來的;另一段話是關於人才培養的道理,在王之卓學術思想研討會上,老先生說,如果我有什麼思想,就是要向我的學生不斷學習,引發了全場鼓掌。”<nextpage>

  無獨有偶,阿克曼也給李德仁說過類似的話:“我們當了大教授了,我們對每一個技術細節的鑽研都不會比學生強,在每個技術分支上,都是學生走在第一綫。他們比我們強,我們只是在宏觀上把握得好一點,看得更遠些。”

  除了對學生的尊重、支持、關愛,李德仁從兩位導師身上學到的另一個道理,就是“做學問要做到學科前沿去”。李德仁回憶說,在德國,阿克曼以激勵學生自主性、發現學生的天賦為信念,支持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學問。在李德仁回國之前,阿克曼鼓勵他做組織科研的領軍科學家,為國家需求服務。此外,阿克曼還建議他不要拘泥於中國傳統的師父帶徒弟模式,而是要把年輕人直接拉到前沿一綫去工作。李德仁認為,自己的學生中湧現出了很多人才,就和繼承這種觀念密切相關,他總是把最難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跨越式的研究。

  “科學研究就是不斷創新,不斷接力。”李德仁始終面向國家需求和學科前沿,把學生的建樹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81歲的李德仁已經培養了兩百多名博士研究生。“我有很多學生當上了教授、領導。”李德仁驕傲地說。“李老師就像一塊磁鐵,將我們緊緊團結在一起。”李德仁的學生朱欣焰教授這樣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