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向鹽碱地要糧食 “中國飯碗”擴容提質
http://www.CRNTT.com   2021-11-04 09:33:10


  中評社香港11月4日電/時值深秋,黃河三角洲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一望無際的農田裡,育種科研人員用手掰開一個豆莢,幾粒飽滿的大豆從中滾落。

  新華社報道,近期,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大豆進入收獲期。這種新品種,用黃三角特有的野生大豆資源選育,耐鹽碱能力明顯提高,畝產超過400斤,與非鹽碱土地的普通品種產量相當。

  “鹽碱地上結出的大豆品質更優異,還富含異黃酮類活性物質,可提高大豆耐鹽固氮、抗氧化能力。”黃三角農高區二級巡視員、鹽碱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羅守玉說,他們還利用航天搭載輻射誘變育種和田間篩選,使大豆植株更大、耐鹽性能更好,平均畝產550斤,最高達800斤。

  鹽碱地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症”。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的鹽碱地面積約為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碱地約5.5億畝,這是一筆“沉睡”的寶貴資源,通過科學合理改良,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作為濱海鹽碱地和衝積平原的典型代表,黃三角農高區鹽碱土壤面積達43.97萬畝,占總面積的80%以上,鹽分含量從1‰-10‰自西向東梯次分布,是探索鹽碱地治理新技術的天然本底試驗場。

  在黃三角農高區的田間地頭,傳統大水漫灌式的深溝大壑消失無蹤。這裡採用一種管道節水降鹽新模式,用“管道”代替過去的“渠道”,一條小溝代替過去10米寬的深溝,使土壤鹽分從4‰-6‰下降到3‰以下可正常耕作的水平。

  “目前,這種技術已在近2萬畝鹽碱地上推廣應用,一畝地只需20多方水,節水38%以上。”羅守玉說,再加上生物改良措施,可將鹽碱地變為高產穩產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