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人工合成澱粉 顛覆性的重大科技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21-11-01 00:01:58


 
  如果這一研究成果能儘快進入商業化生產,首先受益的當然是中國。眾所周知,首先中國是當今頭號二氧化碳排放大國,減排的壓力極為巨大。其次由於中國人對改善飲食結構的需求強勁提升,中國的牲畜飼養量也相應急劇增加,這就導致對飼料需求的急劇攀升,以至2020年中國的玉米進口量猛增至1130萬噸,同比增加135.7%。今年前5個月的進口量則高達1173萬噸,同比猛增301.2%!估計全年進口量將高達2600萬噸以上。按照中國的玉米平均畝產量計算,中國生產這些玉米將需要3000萬畝以上的耕地,而中國的耕地資源是非常有限的。

  按照中國政府確定的糧食安全戰略,中國的目標是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今年全年的玉米進口量估計將占消費量的10%左右,這已對“絕對安全”形成了明顯的衝擊。而且不同於大豆進口沒有配額限制,中國政府確定的玉米進口配額為720萬噸,在配額內的進口量僅需繳納1%的關稅,而超過部分將加征65%的關稅。但即便如此,玉米進口量去年仍大幅度超過了配額,說明即便加上如此高額的關稅,進口玉米在中國市場仍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這就使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另一個大宗糧食進口品種——大豆。1994年以前中國還是大豆出口國,此後供不應求轉為進口,1999年剛達到1000萬噸,去年居然突破了1億噸!如果中國不能大幅度增加國內玉米產量的話,估計玉米進口的直線上升是在所難免的。此舉無疑將對中國實施糧食安全戰略造成嚴重的衝擊。在國內耕地資源已很難挖掘潛力的背景下,人工合成澱粉的成功無疑使中國迎來了柳暗花明的局面。

  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食品,對材料和化學品等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建立一個全新的賽道。一旦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合成技術具備經濟可行性,工廠生產澱粉就會成為現實。與農業種植相比,新的生產方式可節省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並且沒有化肥和農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必將帶來一場新的產業變革,對於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高品質發展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