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城區是高質量發展中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是邁向新征程中引領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創新發展的核心單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動能引擎。近20年來,中國城區實現了較快速度發展,但仍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動力不足、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偏低等問題。在新發展階段,城區應系統謀劃新發展戰略,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更高水平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經濟日報發表賽迪研究院城市經濟研究課題組秦海林、王高翔執筆文章介紹,城區作為中國城鎮化率最高、創新資源要素最為集中、管理服務體系最為健全、基礎設施最為完善的區域,近20年來經濟總量增長了10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均優於全國平均水平,吸納外資與創造消費能力也不斷提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較強的支撐作用。
中國城區數量與建成區面積實現了快速增長。民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年底中國城區數量達到964個,較2001年提升了18%。伴隨著數量的增加,城區建成區面積也顯著提高,從2001年的1.8萬平方公里擴大到2019年的4.7萬平方公里,年均建成區面積擴張超過1000平方公里,成為城市經濟擴總量、提質量的重要空間承載。綜合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三次產業結構來看,要素禀賦創新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在經濟結構上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在增長動力上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推動城區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2019年中國人均城區地區生產總值已達7.7萬元,超過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近20年中國城區第一產業比重基本保持穩定,第二產業占比從2001年的49.82%上升至2010年的51.68%,此後逐步下降,2019年為39.62%,呈現出先上升再下降的發展態勢。第三產業占比從2001年的49.18%緩慢下降至2010年的47.32%,後快速上升至2019年的59.38%,金融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科技服務、高端製造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快速集聚發展,成為引領城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設與發展中,中國領先城區在實現創新發展、培育優質市場主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城區的發展呈現出三個突出特征。
從總量分布來看,中國城區呈現“金字塔結構”特征。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2016年至2019年,中國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同期0.3個、0.4個、0.4個和1.9個百分點,在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引擎與帶動作用日益突出。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元的城區達27個,1500億元至2000億元的城區15個,1000億元至1500億元的城區66個,500億元至1000億元的城區85個。其中,規模在3000億元以上的城區首次突破兩位數達12個,直轄市的城區因其較為優異的禀賦條件與要素配置能力,表現更為突出,上海浦東以1.32萬億元領跑全國,北京海淀、朝陽分別以8505億元、7037億元位列全國城區第二、第三位。
從區域布局來看,中國領先城區分布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特征。全國經濟總量超過500億元的城區中,東部地區有120個,中部、西部地區分別有34個、29個,東北地區僅有10個。從省域分布來看,江蘇、廣東、浙江領跑全國。經濟總量超500億元的城區中,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分別擁有34個、31個、23個,山東省、四川省、福建省、湖北省位列其後。值得注意的是,河南雖然為中國第5大省域經濟體,但經濟總量超500億元的城區數量不足5個,與領先省份差距明顯。
從城市分布來看,“強市強區”相互依存、“中心—副中心”城市城區接續發展。經濟發達的城市需要競爭力強的城區進行支撐,而經濟強區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依賴所在城市吸引的發展要素資源,強市強區初步形成了“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依存關係。在經濟總量超500億元的城區中,59%以上的城區分布在“萬億俱樂部”城市中。“中心—副中心”城市城區接續發展也成為城區分布的重要趨勢,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群、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城區,特別是主城區發展速度較快,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區域建設增長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經濟總量規模首次達到1000億元的9個城區中,有6個位於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發展堵點亟待疏解
文章分析,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將發生深刻變化,城區正處於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城區要素成本高企與新舊動能轉換的需求不相適應。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於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當前,中國城區特別是中心城區的空間承載能力有限、土地資源稀缺,交通、物流、商務、生活等綜合成本偏高,對傳統產業的擠出效應加速顯現,對新經濟增長點的吸引又缺乏足夠競爭力的成本比較優勢,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中“換擋不失速”難度加大,部分城區經濟增長失速隱患初現。
二是城區經濟過早、過快“脫實向虛”與實體經濟做強做優的導向要求不相適應。製造業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脫離製造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較大風險。當前中國城區已進入後工業化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加快從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升級演進。應當注意的是,部分城區過分強調服務業發展與製造業騰退,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比重出現了過早、過快下降的趨勢,甚至出現了超常態的跌落,產業空心化問題嚴重。作為城區經濟的“壓艙石”與創新發展的“策源地”,製造業占比過早、過快下降勢必影響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產業鏈創新鏈耦合發展、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需引起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