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汪道涵與中評
http://www.CRNTT.com   2022-01-13 00:14:28


2008年6月27日,中國評論通訊社高層訪問團在台北拜會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時侯,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向連主席介紹了關於建立“兩岸共同媒體”的進展情況,並對連主席的關心與支持表示感謝。連主席聽完介紹後指出,當前是網路時代,網路媒體對兩岸資訊廣泛與及時的溝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他對中評社構建“兩岸共同媒體”表示讚賞,並為中評社親筆題名:“中國評論 兩岸共同媒體”。
 
  四,實踐之二:在兩岸關係的新聞輿論傳播中高舉理性旗幟 

  24年來,在《中國評論》月刊的基礎上,我們先後創辦了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新聞網、中評智庫基金會,與時俱進,媒體機構與傳播形式在發生變化,但是,按照汪道涵會長的理論指引,在兩岸關係的新聞輿論傳播中高舉理性旗幟,是我們從未改變的初衷。經過24年的努力運作,中評社在三個方面進行了有效開拓:

  一是開拓創建一個新型的網絡通訊社。我們提出的網絡通訊社概念是傳媒歷史上的首次。在2005年即做到了網社合一,直接傳播。利用最先進的網絡技術,打破了過去傳統的通訊社只能夠靠第二渠道間接傳播的重大局限。同時利用網絡特徵進行新聞採、編、發,並且以服務網絡媒體、自媒體及其受眾為主。其實,這是在汪道涵會長的提示下進行的。大約在1997年底,汪道涵會長在一次的談話中對我們說,今後要通過網絡來聯通兩岸資訊,還可以供兩岸的專家學者在網上溝通。為此,我們進行了為期至今達24年的兩岸新聞傳播實踐與創新。

  網絡通訊社這一概念是中評社第一個提出、第一個加以實踐、並且是第一個成功的。網絡通訊社與傳統通訊社的最大區別是:1,生於網絡時代,成於網絡科技,服務於網絡媒體與網絡讀者,兼顧傳統媒體。2,以數據傳播為重要的特征。數據傳送純粹指技術,數據傳播則包涵新聞傳播性質。3,在即時性與容納性、穿透性方面,達到了大眾傳媒的歷史之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