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全球能源價格或因經濟恢複、能源轉型暴漲
http://www.CRNTT.com   2021-10-12 12:17:14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2021年下半年,多國遭遇能源供應問題。全球範圍內天然氣和煤炭價格暴漲,影響到多國的電力供應。

  據路透社10月8日報道,作為歐洲基准天然氣期貨的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近日已較今年1月上漲了400%,而德國和法國的基准電力合同價格翻了一番還多。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該國今年9月中旬批發電價創下歷史紀錄,西班牙政府從而推出了一攬子措施抑制電價。

  在一些依賴煤炭發電的國家,情況也不容樂觀。據《今日印度》報道,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當地時間10月10日宣布,由於煤炭短缺,該邦已經關閉了13座發電廠。

  經濟本就脆弱的中東國家黎巴嫩陷入了更為糟糕的局面:10月9日,黎巴嫩兩座主要發電廠由於缺乏燃料而停供電力,該國全國大多數地區遭遇停電。
  
  分析認為,防疫措施解除後全球各地經濟恢複、能源轉型等多重因素推高了能源價格。另一方面,能源緊缺的影響也外溢到了政策和外交領域。

  經濟恢複、能源轉型與季節因素相叠加

  為何全球多地近來頻現能源短缺、價格飈升的情況?

  據路透社、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歐洲新聞台等媒體梳理,近期全球多國的經濟在解除防疫封鎖後逐漸恢複,加上北半球進入秋冬季節後取暖以及照明需求增加,因此能源需求和能源批發價也隨之上漲。<nextpage>

  另一方面,雖然全球多國近年來正在推動能源轉型,但新能源供應量未達到預期,這也可能加劇了能源短缺的局面。此外,市場投機行為也可能加劇了價格的波動。

  能源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的分析師羅裡·西明頓(Rory Simington)對美國《華爾街日報》表示,“經濟發展不佳時,煤炭需求下降,所有人都因此以為正在進行(能源)轉型,減少煤炭使用。不過,一旦經濟重振,煤炭用量又增加了。”

  《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煤炭供應之所以緊缺,部分是因為諸多國家為實現減排目標而削減煤炭產量,如西班牙去年就關停了一半的煤電廠,并承諾到2030年淘汰所有的煤電廠。

  與之類似,當下全球對天然氣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英國《金融時報》刊文指出,天然氣被視為從傳統能源向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過渡燃料”,能源轉型推高了對天然氣的需求。

  此外,天然氣的價格飈升也有很大的季節性因素。《金融時報》報道稱,全球的石油消費量全年基本保持穩定,偶有波動,但天然氣消費量每年冬天會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冬季取暖,比如英國大約40%的天然氣直接用於家庭取暖。

  對於歐洲“缺氣”的現狀,分析指出,一方面,今年冬春當地的天氣較為寒冷,歐洲的能源消耗量較高,因此目前的能源儲備不足;另一方面,歐洲在進口液化天然氣(LNG)方面也處於下風。英國《金融時報》9月的一篇報道援引分析公司Kpler的數據指出,今年早些時候,亞洲和南美購買的美國液化天然氣現貨量都超過了歐洲。<nextpage>

  隨著煤炭和天然氣價格飈升,石油價格自然也應聲上漲:紐約原油期貨價格10月4日升至近7年來新高。這是10月9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座正在拆除煙囪的熱電廠。該熱電廠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在拆除廠內的三座煙囪及鍋爐房。

  能源政策與外交之爭

  在各國民衆和工商業擔憂電力和燃氣供應影響自身生活與工作的同時,能源緊缺的影響已經蔓延到能源政策和外交政策領域。

  眼下的能源危機再次引發歐洲對於能源轉型的討論:有人認為歐盟的能源轉型“步子邁得太大”,有人則批評目前的能源危機正是轉型不足帶來的後果。

  據歐洲新聞台和美聯社報道,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等將目前飈升的能源價格歸咎於歐盟的氣候政策。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提出,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應減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不過,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反駁稱,必須更快地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才可“保護公民免於傳統能源價格上漲(的威脅)”。

  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能源研究人士布倫達·謝弗(Brenda Shaffer)并不認同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的爭論,她於10月5日在《外交政策》雜志網站上撰文表示,有關歐洲能源的爭論實際上取決於人們在能源和氣候政策的“文化戰爭”中的立場。謝弗認為,要保證能源安全,需要“小心地平衡市場力量、技術、政策和地緣政治”。

  對“地緣政治”因素的擔憂一直縈繞著歐洲的能源和外交政策。俄羅斯、挪威和一些中東國家是歐盟國家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今年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海底天然氣管道項目“北溪-2”已經完工,但美國等國長期反對“北溪-2”,認為這一項目會讓歐洲更加依賴俄羅斯,而俄羅斯和德國均強調這只是純粹的商業項目。<nextpage>

  面對目前的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一些歐洲政客指責俄羅斯沒有向歐洲增加足够的天然氣供應量。不過,許多歐洲能源公司對路透社表示,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量并未減少。路透社認為,這些政客的表態是受消費者壓力所致。

  俄羅斯也否認操縱天然氣供應。俄副總理諾瓦克10月6日表示,投機交易行為是歐洲天然氣價格飈升的因素之一,“北溪-2”項目可能有助於給目前的歐洲天然氣市場降溫。俄羅斯總統普京則批評稱,歐洲近年來減少了天然氣長期供應合同,并轉向現貨市場,這是錯誤的做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