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徐立之:人才金字塔從小朋友做起
http://www.CRNTT.com   2021-10-06 10:15:58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據大公網報道,國家在“十四五”規劃和月前的“前海方案”中,均提及對香港科研的支持,促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日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基礎研究是香港所長,生物科技、醫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更屬前沿科技,惟缺乏培育科研生力軍的“人才金字塔”,即是說培育人才應從小朋友做起,不可能“今日投資,明天就有回報”。

  徐立之建議,政府應為對科學感興趣的年輕人創設更多機會和空間,打造強而穩固的人才根基,彌補本港科研的基因缺陷,助力國家實現精心鋪設的科技藍圖。

  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八月來港時,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副司長黃聖彪表示,在“十四五”規劃框架下,科技部積極支持香港更多參與國家科技創新任務的實施,包括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支持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設立香港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計劃、組織香港青年和科學家赴內地科研機構及企業交流等。他認為,在國家科技創新的藍圖中,香港有角色可以擔當,尤其在基礎研究方面,真正為國家所需貢獻香港所長。

  “港科研人才斷層,需至少20年追補”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到科技創新中專攻的“前沿科技”,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與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極地探測等。徐立之說:“國家的方向是正確的,香港大概知道方向并且努力對接,例如香港在生物科技、醫療科學、化學材料的基礎研究做得好。”

  徐立之指出,本港學者在上述領域的科研成果接連獲國內外同行肯定,健全的同行評審制度使之更有公信力,這不僅提高了香港科研在國際的競爭力,當中傑出的科研人員亦推動了香港在全球大學中的高排名,實力可見一斑。但他強調,一個地方的科技發展需時,人才培訓需要有個過程,“香港人想今日投資,明天就有回報,這是不行的,不可以用急功近利眼光看科技創新。”<nextpage>

  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經濟蓬勃的香港,金融類學科吃香,成為最有“錢途”的學科。徐立之感嘆,本港科研人才在那個時期出現斷層,失去了一、兩代科學家,“我讀大學那年是1968年,到三、四十年後我稍有成就,繼續我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我這一代的科學家,有丘成桐,但90年代讀大學、熱衷科研的人士似乎沒有太多。所以要反轉這個局面,需要至少20到30年時間,才能看到新的有成就的科學家出來。”他補充道:“當然現在資訊發達,年輕人也有可能將這個時長縮短。”

  “帶小朋友參觀實驗室,讓他們看見將來”

  培養一批能為社會、為國家作出貢獻的科研生力軍,徐立之認為香港須構建一個穩固的“人才金字塔”。他以真正的金字塔作喻:“一個由一顆顆細小沙粒堆建而成的金字塔,是很穩定的,也能堆得很高;而另一種方法,不斷注水、修葺而成的沙堡壘,即使漂亮,沒有水就會塌,很不穩固。所以用錢買回來的東西可能很漂亮,但不持久。”因此,他堅信人才金字塔須從培育最底那一層,即是小朋友做起。

  徐立之說,近年香港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教育,很高興見到中小學生對科研興趣漸增。他指出,隨著國家、社會逐漸重視高科技,政府應構思培養科學人才的全盤計劃,包括給予有科學興趣的學生更多機會接觸科學、為他們創設更多深造的空間,以及在未來提供學術晉升以外的更多出路,例如帶小朋友到大學或機構的實驗室參觀,讓他們看得見、摸得到、看到將來,為他們樹立一些高素質的科學家榜樣。<nextpage>

  “學生多走出去交流,激發更多思維碰撞”

  徐立之又指出,有些人才未必留港工作,或許會去內地或海外留學,增長見識,因此人才流動是正常的,“希望自己的學生多走出去,同時也要多收其他地區的學生,大家互相學習、交流,激發更多思維的碰撞。”

  雖然已屆古稀之年,徐立之現時仍活躍於與科技創新相關活動或研討會中,他形容,推廣科學也是科學家們的責任,因此致力於透過港科院推動科普工作,亦不時透過活動向社區大衆講解科學,希望喚起本港小朋友對科學的興趣,激發潛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