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中求進:從改革思路到工作總基調
http://www.CRNTT.com   2021-10-03 06:51:24


2012年以後,由於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國經濟一直既快又穩地持續健康發展。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穩定是發展的基石,行穩是致遠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既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方法。深刻理解“穩中求進”的豐富內涵,把握其發展的重要脈絡,對在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歷史脈絡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卓元文章表示,近些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出經濟工作要穩中求進,其中絕大多數年份都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所謂“穩中求進”,就是既要“穩”,也要“進”。不穩無法進,不進難以穩,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40多年來,自從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後,中國一直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特別是2012年至2019年,各年GDP與上年同比變動均不超過1個百分點,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2020年,中國經濟依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一般認為,經濟穩定的重要標誌是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基本穩定和就業充分等。這說明,2012年以後,由於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國經濟一直既快又穩地持續健康發展。

  回望歷史,“穩中求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88年,當時有一些經濟學家接受相關機構委托,就當時的中期改革綱要提出意見。1985年以來,中國經濟處於偏熱狀態,投資增速過快,貨幣供應量增加過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上漲率偏高,出現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出現波動。這一系列情況使改革進程受阻。正是針對上述情況,經濟學家們提出此後經濟發展和改革均應穩中求進,認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是使改革得以逐步深化的基本條件。因此,這不僅是針對當時情況的現實方針,而且應當成為一個長期方針。要看到,經濟不穩定、大起大落,相關政策一鬆一緊輪番交替,這樣既不利於經濟發展,使經濟結構惡化、效益下降,又使比較全面的配套改革無法有序地出台,阻礙著改革的進程。穩定經濟,首先必須穩定物價、控制通脹。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穩定經濟增長速度,控制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總量,消除超常規的周期性波動。只有先穩定經濟,改革才能有效推進和深化。此後,學界一般認為持上述觀點的經濟學家為“穩健改革派”。

  應當說,“穩中求進”在上世紀80年代只是理論研究的一個成果,是針對當時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的一項改革思路,在學界並沒有引起熱烈的討論。在當時,希望發展改革快些再快些的人大有人在,也有人認為通貨膨脹不會影響改革深化。但是,黨和政府一直強調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如果經濟社會不穩定,那麼什麼事也幹不了。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因此,中國的改革發展一直是在較好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下前進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不僅在經濟總量上得到極大提升,而且在經濟質量上有了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舉世矚目。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