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我們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人民日報發表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清文章表示,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互聯網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數字技術和產品已經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大數據產業發展保障體系不健全、大數據人才缺乏等短板,阻礙了數據紅利的有效釋放。新形勢下,必須加強整體謀劃、統籌施策,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據生態賦能,充分釋放數據紅利。
文章提出,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時代,雲計算、高速網絡、物聯網等大數據相關基礎設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體系配套的完整性、先進性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新形勢下,需要加快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跟蹤大數據產業前沿技術,吸引健康醫療、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端企業進駐園區,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統籌構建雲計算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數據中心整合,推動企業上雲上平台,全面匯聚數據資源,促進大數據產業集聚。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提供一體化網絡接入服務能力,建設高水平全光網絡,全面推進5G網絡建設,拓展網絡出口帶寬,推進衛星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物聯網技術應用,夯實大數據產業發展基礎。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發展進步,大數據加速滲透到各行各業並產生深遠影響,引領和帶動各行業轉型發展。新形勢下,需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以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處理、應用為牽引,發展相關軟硬件、終端、內容和服務產業,打造基礎支撐、數據服務、融合應用相互促進的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促進數據資源跨區域匯聚、流動和應用。推進數字經濟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快突破農產品安全質量、農業數字化生產等信息化關鍵技術,加快遙感監測、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與傳統農業生產過程的融合應用,加快建設“智慧農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引導支持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推進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在製造行業研發設計、生產管控、電子商務等環節應用,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促進公平競爭。推動數字經濟與服務業全面融合,積極培育信息消費、數字消費、智能消費等新消費增長點,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
推動大數據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當前,社會治理創新面臨新形勢新要求,亟須盤活用好海量數據資源。為此,需要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大數據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讓各項治理更加聰明、更加智慧、更加精細。加快數據梳理匯聚、數據治理和授權管理,盤活“政務雲”海量數據,融合個人、企業海量數據,打造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促進政務數據與交通出行、旅遊氣象、市場監管等相關行業間關聯信息共享,全面提升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深化大數據在社會民生領域的應用。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將大數據技術與公共服務相結合,深化民生領域大數據的整合、挖掘與分析,有助於推動解決民生問題,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進大數據與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深度融合,促進惠民應用,形成渠道豐富多樣、服務普遍覆蓋、內容高效精准的信息惠民服務機制。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出行領域的應用,提升交通運輸智慧水平。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健康、養老領域的應用,開展遠程健康監護、緊急救援等智慧健康養老體系建設。借力數字工坊新業態,充分挖掘和利用數字化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建立教育資源公共平台,不斷豐富教育資源內容,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公眾提供更加普惠的教育。
健全數據安全法規標準支撐體系。數據安全關乎國家安全,需要從法律法規、政策標準、能力建設和安全技術防護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提高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數據紅利有效釋放。進一步研究制定數據資源收集、共享開放、數據開發、數據流通相關標準和安全準則,規範數據收集、傳輸、存儲、交易等行為,建立跨部門數據采集、共享校驗標準和機制,推動數據資源有序開發開放。加強制度建設,促進數據資產、數據共享交換、數據交易流通、敏感數據等的多方協同監管,健全數據開放審核、考核評估制度,規範數據利用與網絡信息管理。加快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強化重要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加強對大數據安全技術、設備和服務提供商的風險評估和安全管理,完善打擊數據犯罪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數據安全技術產品研發和應用,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