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蔡英文當局貿易政策的抉擇及其政治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10-04 00:18:49


 
  (一)引導民意發生轉變

  在台灣政壇,民意的動態變化是影響政黨生存的關鍵因素,因此獲取選民的支持是政策制定的考量,也是應對選舉的必要準備。雖然蔡英文當局“抗中保台”被認爲是無效的,但是在2020年的選舉中仍推動了選民危機意識和投票熱情的提升,在蔡當局的持續推動下,貿易政策也成爲引導民意的工具。阿爾蒙德(1987)指出:學習的理論強調,在促成某種態度的再現時,連續性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如果個人就某個政治對象獲得了一組前後連貫的信息,特別是當這些信息又涉及他們自己的活動時,他們就可能對該政治對象形成一套堅定不移的信念⑩。蔡英文經濟“脫中”政策是配合政治“抗中”、文化“去中”的連續性行爲,旨在保證選民接收信息的連貫性,以此在全社會範圍內形塑“去中國化”的輿論氛圍。因此蔡當局制定貿易政策雖然效果不佳,但是也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且仍不斷以實際的行動強化選民的認知,提醒選民應避免“經濟被鎖在中國(大陸)”,擺脫“遇到中國(大陸)就跪著走”的命運,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將其作爲誤導選民的工具。

  (二)動搖國民黨的根基

  在藍綠競爭格局的影響下,儘可能讓競爭對手與自己不可比較,是獲得執政優勢的關鍵,也直接決定了政黨的生存空間,是獲取政治權力的途徑。國民黨在台灣執政經驗豐富、黨產多、基層實力相對雄厚且被認爲擅長於發展經濟,相比於民進黨而言具有天然的優勢。延續國民黨時期的貿易政策,不僅無法體現民進黨的存在感,還有可能因爲舊政策效用的持續發揮導致民衆對於國民黨印象的提升,堅持與貫徹都不能體現出蔡英文的執政成績。因此,蔡英文長期以來將國民黨視爲“眼中釘”,不願意沿用國民黨時期的貿易政策,但其本身又不具有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因此可以選擇的是牢牢把握住政權,對國民黨的貿易政策進行否定、抹黑與質疑。特定群體成員爲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須處理好與其他不同群體之間的橫向利益矛盾,而政治權力則是處理這種矛盾的必要憑藉⑪。就蔡英文而言,獲得政治權力的前提,是削弱國民黨的實力,長期將國民黨置於民進黨的制約之下。因此蔡英文對於國民黨進行高強度的打壓,一方面部分中斷國民黨的經貿政策,另一方面調整、抹黑與批評國民黨的決策,旨在削弱國民黨的根基,動搖選民對於國民黨的認知,獲得相對優勢。

  (三)凸顯民進黨的“戰略價值”

  由於民進黨至今沒有放棄“台獨”立場,且民進黨政治精英在潛意識裡常將拉攏美日等境外強權勢力作爲抗拒兩岸未來走向統一的重要籌碼,因此蔡英文沒有放棄對於國際市場的爭奪,以此來凸顯民進黨的戰略價值。一方面,以靠近美日來獲得與大陸對抗的籌碼。親近美日、疏遠大陸一直是綠營政治人物心目中普遍存在的邏輯⑫,儘管民進黨已經二次執政,但其“台獨”本質并沒有改變,與大陸之間在統獨議題、意識形態等領域也仍存在分歧。蔡當局主動配合主要大國制衡中國的戰略,在經貿層面加大與美日等主要國家的合作,更多是基於政治立場的考量。另一方面,以參與國際經貿組織和區域合作來亮相於國際場合,混淆視聽,則主要服從於民進黨“去中國化”與“台獨”的傾向,凸顯民進黨的戰略價值。蔡英文將經貿政策的調整作爲應對民共互信的缺失和雙方合作的停滯的籌碼,不僅僅是經濟戰略布局的調整,更凸顯了政治意圖的提升。因此,雖然蔡英文對外經貿政策效果不佳,但卻從來沒有放棄以經貿手段在國際社會混淆視聽,以此來形成對於選民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蔡當局貿易政策抉擇對島內政治的影響

  蔡當局的貿易政策是圍繞其政治立場進行的,由於缺乏合理性的論證,不僅有可能激化了島內民衆不滿情緒的攀升,還將對島內政黨競爭格局形成衝擊,使兩岸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在政策引導與現實貿易環境嚴重失調的情況下,如果蔡英文不重新思考政策的得失,未來將必然要以更大的政治代價來彌補當前的過失。

  (一)引起更大的民意反彈

  當前大陸仍爲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蔡當局單方面調整貿易政策,不顧兩岸關係發展的大格局,不僅增加了兩岸貿易成本,且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民意反彈。一方面,不顧現實條件設置兩岸經貿交流的障礙,將有可能波及服務於兩岸交流的從業者,導致基層民衆的不滿。另一方面,“新南向”與親美日等貿易政策效果有限,造成了台灣民衆心理落差的增大,對於蔡英文的信任感降低。除此之外,持續性的政策失誤,導致台灣民衆對於貿易政策的態度經歷了由觀望轉向謹慎再到憤怒的過程,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對於經貿領域的不滿情緒將有可能逐漸政治化,形成持續性的變革聲量,并對民進黨的政策作出反應。2018年“九合一”選舉被看作是民意的反彈,2020年蔡當局開放萊豬同樣引起了民衆不滿情緒的攀升,“議員”王浩宇被罷免,反萊豬公投聯署短時間也衝到了較高票數,充分說明了民生和經濟發展依舊是廣大民衆最在意的議題。如果蔡當局不顧現實條件繼續推動政策的執行,將有可能引起更進一步的民意反彈。

  (二)惡化島內政黨競爭氛圍

  蔡當局貿易政策的制定是以政治利益爲導向的,其中包含有對於國民黨政策的全面否定,將有可能造成國民黨的不滿,進而影響島內政黨競爭的良性循環,形成了“選舉利益壓倒一切”的競爭氛圍,造成某種程度上的“暈輪效應”。受到反國民黨等意識形態的影響,蔡英文制定貿易政策過程中充滿著非理性因素,有可能會造成抹黑、造謠、猜忌與“結盟”等情緒的提升,推動朝野惡性競爭的升級。一方面,國民黨基於在野黨的身份,不會放棄對民進黨的反擊,不僅有可能導致政黨間政治溝通與協商機制的惡化,也有可能加劇藍綠之間的對抗,導致政黨鬥爭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蔡當局以政治意識干預經濟運行的做法造成了不良執政風氣的提升,也有可能影響島內政治秩序的運行,導致島內政黨執政過程不理性因素的增加。除此之外,政黨應對選舉的重心也有可能漸漸偏離經濟、民生等領域,陷入了“以政治利益審視一切”的選舉怪局,而政黨競爭本身帶來的政策升級、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功能則有可能遭到破壞。

  (三)激化兩岸結構性矛盾

  在中美競爭以及逆全球化思潮崛起的大背景之下,蔡當局不顧兩岸間的整體利益,將政治算計與投機思想貫徹於貿易政策的執行過程,有可能將海峽兩岸的結構性矛盾擺上了明面,導致兩岸衝突與矛盾的升級。一方面,蔡當局持續向美日等國示好,不斷強調對美關係的進展,意圖以美國對台灣“支持”來增強政策聲量,雖然助長了自身對抗大陸的情緒,但也有可能造成兩岸交流的中斷、停滯或放緩,最終有可能進一步增加蔡當局的治理負擔。另外一方面,經濟“去中”與政治“反中”、“仇中”的進一步聯動,不僅有可能造成民共互信基礎的缺失,導致兩岸對抗的加劇,更有可能惡化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當“台獨夢”對抗上中國夢,蔡當局不僅無法面對大陸官方“反獨”的政策,且難以應對大陸民間對於“台獨”的厭惡情緒,兩岸交流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有可能進一步凸顯。整體而言,雖然大陸繼續堅持兩岸融合的立場和目標,持續推進對台經貿合作的有效運行,但是蔡當局不理性政策的推進,也有可能造成兩岸互動過程中的內部損耗,影響政策的執行效果。

  結語

  作爲一個擅長選舉的政黨,民進黨經貿政策的制定充滿著政治利益的考量。但是經過五年的實踐,蔡當局的貿易政策被證明偏離了時代的運行潮流,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且導致了兩岸關係發展停滯、政黨競爭格局進一步惡化。蔡英文連任以來,經濟問題與民生問題依然考驗著蔡當局的執政過程,如何有效地應對成爲影響下次選舉的關鍵。近年來,大陸推進兩岸融合政策正處於有效運行的過程中,雙方仍有改善關係的可爲空間,如果蔡當局能够順應時代的潮流,推進貿易政策的改革,將可以進一步緩解島內經濟政治運行的矛盾。相反,如果繼續沉迷於意識形態鬥爭或以政治利益審視一切,以當選與否作爲政策制定的參考依據,將政黨競爭、政治利益、政治文化傾向等內容置於廣大民衆的福祉之上,不顧現實環境的制約,或逆時代潮流而行,不僅將失去政黨競爭的優勢地位,而且也不能獲得廣大民衆的支持,更有可能被時代所拋棄。

  注釋:

  ①熊俊莉.2016年台灣地區經濟回顧與展望[J].現代台灣研究,2017(01):18-26.

  ②陳星,李嬌.2016年台灣政局回顧[J].現代台灣研究,2017(01):7-13.

  ③李家泉.再談台灣政壇中的某些“文革”現象[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Z1):83-85.

  ④蔡英文:第十五任地區領導人與副領導人就職專輯,2020年5月2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586,最後檢索日期:2020年12月30日。

  ⑤台灣地區領導人幕僚機構網站:“台灣將再起”經濟學人雜志專刊《The World in 2017》刊登蔡英文專文,2016年11月26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0913,最後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日。

  ⑥台灣地區領導人幕僚機構網站:蔡英文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2016年10月7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0765,最後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5日。

  ⑦台灣地區領導人幕僚機構網站:蔡英文出席“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暨台灣旅行法一周年”紀念餐會,2019年3月3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4229,最後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6日。

  ⑧張文生.2019年兩岸關係綜述[J].現代台灣研究,2020(01):1-9.

  ⑨蔡英文臉書專頁:2019年11月05日,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photos/a.390960786064/10156199034621065/?type=3&theater,最後查詢日期:2020年10月09日。

  ⑩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著.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林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92-93.

  ⑪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02.

  ⑫陳先才.民進黨重返執政與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分析[J].台灣研究,2016(02):34-43.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9月號,總第28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