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歐班列將中歐“縫合在一起”
http://www.CRNTT.com   2021-08-26 10:54:05


3月12日,在南寧國際鐵路港,龍門吊給重型機械中歐班列裝運集裝箱。(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6年前中歐班列每日僅有兩趟列車前往歐洲,而2020年全年已開行12406列。起初從歐洲返回中國的是空車廂,而如今生活在“一帶一路”沿綫的中國人可以在餐桌上吃到來自挪威的新鮮三文魚,這是中歐班列自去年起開始向中國市場供應的海產品。從挪威海沿岸最北端的火車站納爾維克出發,中國的列車將裝滿三文魚的集裝箱運往與芬蘭交界的瑞典城市哈帕蘭達,隨後經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駛向中國古都西安。短短10天時間,挪威三文魚就來到了中國。

  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8月22日載文《“北京之手”——絲綢綫如何變成鐵路綫》,文章說,貨流不斷增加,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377列。

  10年前,中歐班列拉起絲綢之路上的第一根絲綫,從中國汽車工業中心重慶駛向德國城市杜伊斯堡。當時杜伊斯堡失業率高達11%,而德國平均失業率為3%。杜伊斯堡曾被譽為鋼鐵工業和煤礦開采中心,而後淪為德國工業大洗牌的犧牲品。但生產的沒落沒有奪走杜伊斯堡的地理優勢:這座世界最大內河港位於魯爾河和萊茵河交匯處,是大型運輸樞紐,非常適合迎接來自中國的貨運列車,并通過水路、公路和鐵路向歐洲各個方向發送貨物。

  如今杜伊斯堡和武漢是友好城市。武漢已成為中歐班列的運輸樞紐。對大批接收中國貨運列車的杜伊斯堡來說,驗收、報關、貨物存放及鐵路和水路發貨本身已是大型業務。如今,杜伊斯堡的相關從業者人數從1.9萬人增長至5萬人,占全市勞動力人口的15%。百餘家中國公司在這裡開店,杜伊斯堡從一個普通河港變為龐大的物流中心,能够依靠多渠道分配貨流左右中東歐的經濟狀況。

  約2000名中國青年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學習,其中大多數在馬克斯•普朗克高等學院深造。自去年起,該學院學生除學習法語和英語外,還要學習漢語。

  目前,新的絲綢之路將德國與50座中國城市相連,并穿過亞歐23個國家的168座城市。運輸的高速增長立即影響到各個停靠城市在地區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偏遠小城市只專注做物流,而規模大一些的城市則獲得發展機遇、增加就業崗位并提高生活水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