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零工經濟是靈活就業的重要領域。隨著經濟形態多樣化,零工經濟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零工經濟可以迅速響應市場用工需求,從而使資源及時配置到位。除了靈活性外,零工經濟用工門檻大多較低,既適合靈活就業人員,也適合首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者。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零工經濟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日益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光明日報發表時評人秦瀚文章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靈活就業的從業人員規模已達2億人,其中個人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構成靈活就業的主體,不少人也通過“互聯網+”實現了靈活就業。因此,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障不僅關係到其自身權益,也關係到零工經濟發展的未來。近日,經國務院同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印發了《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也印發了《關於落實網絡餐飲平台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這兩個指導意見的出台,有利於政府與零工經濟的用工企業雙方在保障勞動者權益和零工經濟發展問題上找到共同點,對靈活就業者和零工經濟用工企業雙方而言也是利好消息。
文章認為,要實現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的制度化,還必須對現有的勞動保障體制和機制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和改革。這些改革措施,主要是為方便零工經濟用工企業按照規定為就業者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國家八部門在指導意見中對勞動關係進行的“三分法”,以及七部門在指導意見中針對外賣送餐員權益保障的規定,都吸收了國家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和零工經濟企業已有的經驗,在維護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因時制宜定義了“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係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的勞動關係,以創新勞動關係的方式,既切實保護靈活就業者的勞動者權益,實現對靈活用工群體的權益保護,也為零工經濟企業以及其他新業態企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新業態企業,大多是依托數字技術而興起的企業,是“互聯網+”的產物。新業態企業所形成的零工經濟,也是靈活就業人員分享互聯網紅利的一個重要途徑。發展零工經濟,不斷創新生產業態,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是增加就業並由此增加民眾獲得感的重要方式。在此,發展零工經濟和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缺一不可,不能偏廢。沒有平台企業的創設,沒有零工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相應的就業崗位;而沒有勞動權益保障,就業就沒有實現其全部目的,勞動者的獲得感就是一句空話。
文章指出,解決現實中的零工經濟發展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不僅要把文件的規定及其精神落實到位,還必須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健全和完善整個社會保障體制和制度。在此過程中,與社會保障體系相關的體制和制度也要進行相應改革。不僅如此,促進零工經濟發展,保障勞動者權益,在企業制度以及企業內部管理和治理方面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其承擔起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保證其管理方式、治理架構和技術應用方法符合法律法規,不僅順應市場的要求,也要符合向善的道德準則,使零工經濟成為勞動者權益保護的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