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就業下沉”引出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1-07-27 06:19:09


  中評社北京7月27日電/ “就業下沉”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之前,清華、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下街道、進小學等新聞均引起一陣陣輿論“轟動”。近來,類似的新聞層出不窮。最新的一例是人大、武大等名校畢業生進卷煙廠當工人。對於作出如此選擇的當事人來說,這是在對教育投資回報率以及個人現實情況進行利弊權衡後的結果,無可厚非。但脫離個體的微觀語境,“事出反常”的現象仍有值得思考之處。

  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大關,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自此邁入普及化階段。而且隨著研究生招生的不斷擴容,此時的高學歷不再與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天之驕子”的定位進行捆綁。這意味著,當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一方面,他們無法全部被以往人們傳統認識中的“高大上”的工作崗位吸納;另一方面,他們的培養目標及質量也已經與傳統意義上的“高大上”智識工作存在一定偏離。結果就是職業擠占,沒能在主要勞動力市場謀求到理想職位的人,不得不在次級勞動力市場尋覓機會,人們所謂的“高分低就”“就業下沉”由此出現。

  “高分低就”,本質上屬於過度教育,即受教育者的知識和技能超出了工作本身所需。有研究發現,在不同年齡段的群體中,過度教育存在的比例和程度不同。越晚出生的一代,因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家庭教育投入普遍提高,激烈競爭之下,更容易出現對高學歷的過度追逐,反映在就業上就是就業人群學歷上移明顯,高文憑人群擠占低文憑人群崗位現象突出。過度教育不僅會使個體承受較為持久的薪酬懲罰,而且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前述的過度教育,並不是總量上的過度,更多的是一種結構上的失配。具體到前述卷煙廠招聘個案,“卷煙”“包裝”的流水線工作,熟練的技術工人完全可以勝任,以此為代表的製造業崗位也曾是接受職業教育的勞動者的“主場”。但如今,這個“主場”上的選手們變了。教育失配下,低文憑者在勞動力市場中顯然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而與之同時出現的情況是,一些製造企業長期遭遇“用工荒”。“大材小用”與“無工可用”不過是教育失配的一體兩面。

  避免“大材小用”,經濟增長是根本之道。唯有不斷實現產業升級、加快推進新經濟發展,方能創造足夠多的能吸納高學歷勞動者的工作崗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多層次的人才支撐,尤其離不開金字塔底部數量龐大的職業技術教育接受者。近年來,國家層面接連出台新政,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對職業教育作出的“與普通教育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定性更是堪稱“定心丸”。然而在現實中,職業技術教育持續遇冷,“普職分流”遭到家長抵觸,一些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雖在職業教育轉型升級方面作出有益探索,不過影響力依舊有限。

  一些學生和家長明知選擇普通教育的投資回報率不及職業教育,但仍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這固然與職業技術教育目前在教學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關,但更為根本的,則與當前的社會評價體系有關。在當前的社會評價體系中,職業教育意味著低人一等,被認為是“無奈之下的被動選擇”。“白領”一詞即便已在“996”“打工人”等的敘事中被不斷祛魅,但仍被認為穩居勞動力“鄙視鏈”上游。如此僵化單調的評價體系一日不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失衡就無以緩解,“就業下沉”“用工荒”也將持續存在。而由一個個被錯配的人生所拼凑起的,也將是一個失去彈性的社會。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莫潔(媒體評論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