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歐盟課徵碳稅壓中國貿易競爭力?譚偉恩:難
http://www.CRNTT.com   2021-06-25 00:32:54


譚偉恩。(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中6月25日電(記者 方敬為)歐洲議會凍結“歐中投資協定”程序,並打算對進口課徵碳稅,中國未來對歐出口成本恐怕大幅增加,預估一年可能損失350億美元,歐盟預計7月14日提出詳細的計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副教授譚偉恩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歐盟課徵碳稅的舉動,是否劍指中國,還有待觀察,但歐盟此舉若無法一視同仁,反而涉及貿易歧視等問題,要藉此拉抬對中談判的籌碼,可行性不高。

  譚偉恩,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包括國際貿易法、比較政治經濟學、國際合作暨全球治理等。

  歐洲議會3月通過與世貿組織(WTO)相容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決議,將對進口商品徵收碳關稅,預計對整個碳足跡每公噸課徵100美元碳稅,以此推估中國對歐盟出口數據來看,中國每年將可能被徵收高達350億美元,歐盟執委會將於7月14日提出詳細的計劃,有觀察認為,歐洲議會目前凍結“歐中投資協定”程序,又提出碳稅課徵,或許有意藉此增加對中貿易談判的利基。

  針對歐盟主張課徵碳邊境稅,譚偉恩表示,其實歐盟長期以來對於所謂碳邊境稅的議題,已琢磨許久,是否在針對歐中之間可能有新一輪的貿易合作關係,特別要借用這個制度,來拉抬歐盟在談判中的優勢?還有待觀察。但確實,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量龐大,甚至已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所以未來假如課徵碳稅,中國會是最大戶,一年可能繳納350億美元碳稅,也是一大負擔。

  當然,譚偉恩提到,對歐盟而言,若能藉由課徵碳稅來降低中國貨品競爭力,有利歐盟經貿發展。這也是之所以歐盟近年積極在WTO倡議,要求調整中國的“補貼及平衡稅措施協定”,以維持國際貿易的公平原則。

  補貼及平衡措施的概念是,如果今天出口國家,用了各種官方政策,去優化了本國業者出口的競爭力,以致其他國家或者是進口國的同類產業,獲得貿易的不當效果時,就會涉及到補貼平衡問題。

  譚偉恩說,中國在這個議題上有兩點作法,其實是歐盟長期以來很在意,甚至連美國都很在意。首先是中國政府可能會實質性給予公營產業政策優惠,包含財務補貼,讓企業的產品價格更有出口競爭力,或者給予跟出口量成正比的補貼,優化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另外就是有關於碳排放納入產品成本這件事,雖然中國有一些立場上的宣示,例如宣示轉型為碳中和國家,或是2060年達到淨零排放等,但相對欠缺具體政策。在沒有具體政策的情況之下,中國的製造商,在生產一項產品的時候,仍然不需要去考慮碳排放量,所以商人生產成本即使沒有北京官方的補貼,都可能比歐盟的任何一個國內產業要來的低。這也是歐美較無法接受之處。

  譚偉恩進一步說明,因為歐盟的企業需要受到碳排量規定,所以假設歐洲跟中國的業者要生產同一個產品,不考慮勞工薪資的情況之下,中國的成本就比歐洲要低很多,假設再進一步出口的話,又得到中國官方的補貼,中國生產的商品價格就會非常有競爭力。

  他說,歐盟非常在乎這件事,中國可能不只是直接給業者補貼,而且在環境政策標準相對寬鬆,讓中國的出口競爭力變得更強,所以歐盟才會想要去透過提出課碳稅的概念來平衡,也就是說,進口國藉由課徵“反補貼”的平衡稅,把中國商品的競爭力削弱。

  不過,譚偉恩也說,歐盟若要求WTO去規範、禁止或者懲罰中國政府對本國產業的補貼,雖然可行,但實踐上非常困難。首先,美國跟歐盟對自己本國的產業其實也有補貼,各國政府都或多或少有對本國的產業補貼,只是補貼的量或者政策是否明顯的差別。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