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將決策權“外包”給AI靠譜麼?
http://www.CRNTT.com   2021-06-24 10:12:55


 
  不久前,美國學者喬舒亞·彼得森等人發表於《科學》的文章,系統地比較了“大模型”與“小模型”(如前景理論)對風險決策行為的預測能力。結果發現,深度神經網絡的預測能力比前景理論高出幾個能級。研究者首先針對10000多個不同的選擇問題(涉及概率貨幣回報的賭博,超過了先前數據集的大小)和人類最終在這些問題中作出的決定,來訓練深度神經網絡,發現這種網絡能夠以非常高的準確率模擬人類決策,大大優於現有的(人為)風險選擇模型。

  “在我與南丹麥大學教授Pantelis Analytis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Sudeep Bhatia共同完成的另一項研究中,通過群體智慧算法整合不同的認知與情感因素,我們發現這樣的集成模型能顯著地提高對決策行為的預測能力。”何黎勝說,“這裡的集成模型也是一種‘大模型’,它的預測精度也超過了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提出至今,給後續研究帶來極大的啟發,成為決策科學中的經典研究。當前,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算法,一方面不斷完善前景理論,另一方面通過新的技術方法不斷拓展決策理論的邊界,提高預測精度。

  實現決策智能化

  “經過學習和訓練,深度神經網絡能夠模仿人類的行為,它甚至可以像人類在做選擇時會有不理性的行為那樣,表現出非理性。”Sudeep Bhatia告訴《中國科學報》,“因此,用它來預測人類決策行為會大大提高預測精度。”

  “人工智能、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將為心理學、決策科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研究手段。”何黎勝說,“得益於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大模型投入,近年來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科學發展迅速,湧現出大量的開創性研究,也為其他學科提供了成熟的研究工具。”

  何黎勝認為,在決策研究中,研究人員會研究不同類型的決策,像風險決策、跨期決策、社會決策、博弈決策等。目前,對這些不同決策類型的研究和建模工作通常相互獨立。然而,從認知的角度,不同的決策類型必然有互聞共通的認知與情感機制。“而不同決策類型之間互聞共通的建模研究還非常稀缺,未來完全有可能通過與人工智能、認知神經科學融合,實現不同決策類型的互聞建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