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國際糧價上漲主因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21-06-19 08:58:48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西方一些人炮製了一種別有用意的論調:“中國需求”是導致國際糧價上漲的主因。事實是最好的回答。中國經濟率先走出疫情陰影,生豬產能快速恢復,飼料糧需求增加,大豆、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創歷史新高。“中國需求”在本輪全球糧價上漲中所起到的作用並不顯著,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國際資本投機炒作才是造成全球糧價連續12個月上漲的主要因素。

  我國糧食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飼料糧特別是大豆對外依存度較高,每年大豆進口量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這成為西方輿論界經常拿“中國需求”說事兒的重要原因。不過,需要澄清的是,雖然中國是全球大豆最大買家,但真正影響全球大豆價格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這是因為,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世界糧食定價中心,美國ADM、邦吉、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四大國際糧商在全球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壟斷全球80%的貿易量,在國際糧食定價話語權中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中國不斷增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推進大豆進口渠道多元化,但是在全球糧食貿易中還沒有掌握定價主導權,一旦國際貿易商和供應商炒作糧價,中國依然只能被動跟隨。

  刻意放大並炒作“中國需求”,進行市場誤導,是國際貿易商和供應商拉抬國際糧價、收割全球財富的慣用手段。而中國恰恰是這種市場投機炒作的受害者。回想2003年至2004年,中國大豆產能擴張,大豆需求增加,恰逢中國企業赴美購買大豆之際,美國農業部預警2004年美國大豆減產,價格暴漲90%以上。當中國企業以高價拿下美國大批訂單後,美國大豆產量不減反增,全球大豆價格瘋狂下跌,跨國糧商乘機收購了中國大豆壓榨企業。去年以來,中國生豬產能加速恢復,飼料需求增加,國際貿易商和供應商再次炒作“中國需求”,炒作手法老套,但效果立竿見影。

  目前來看,所謂“中國需求”對本輪全球糧價上漲的影響並不大。這是因為我國小麥、大米和玉米三大主糧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很小,進口量占全球產量的比重更小。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進口小麥、玉米、稻穀分別占全球小麥、玉米、稻穀產量的1.09%、0.98%和0.58%,占貿易量的4.49%、4.91%和6.13%。大豆進口量占全球大豆貿易量和生產量的比重分別多年維持在60%和30%左右。反觀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去年以來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實行貨幣量化寬鬆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推高了以美元計價的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

  同時還要看到,儘管我國需求對全球糧價上漲影響有限,但玉米、大豆價格攀升給相關產業帶來挑戰,以及我國用糧企業普遍面臨較大成本壓力等問題,仍需重視。目前,隨著全球玉米、大豆價格持續走高,我國生豬養殖成本明顯上升。由於豬肉價格在經歷兩年連續暴漲之後,今年出現價格下跌,很多養殖場因成本與售價倒掛而陷入虧損境地。為了避免全球糧價上漲帶來輸入性通貨膨脹風險,我國正在加大精准調控力度,綜合運用儲備、進出口、財稅、金融等調控措施,確保糧食有效供應,確保糧食保供穩價。

  有鑒於此,面對西方一些人再次拋出“中國需求”的陳詞濫調,切不可被其妖言所蠱惑,而要進一步認清美國貨幣超發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造成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深層邏輯。通過加強國際多邊合作,攜手解決當前世界普遍面臨的通貨膨脹難題。畢竟,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