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無一人哄搶”彰顯社會文明風尚
http://www.CRNTT.com   2021-06-16 15:19:01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網評:“無一人哄搶”彰顯社會文明風尚

  來源:東方網 作者:楊朝清

  近日,湖北襄陽市一輛拉西瓜貨車與一輛SUV發生碰撞側翻,西瓜近半被毀,散落一地,司機忙著處理事故。有村民發現後,自發將好的西瓜撿拾歸攏,無人哄搶。(6月15日 澎湃新聞)

  高溫天氣下,西瓜是“解暑神器”。面對散落在地上的西瓜,當地村民沒有“乘火打劫”,也沒有麻木、冷漠、無視地走過,而是主動伸出援手,幫助貨車司機盡可能減少損失。正是有了換位思考、體諒和成全他人的精神之美,才會上演“無一人哄搶”。

  層出不窮的聚眾哄搶,一度讓人們患上了“審醜疲勞症”。不論是“破窗效應”下的失範感染,還是被“法不責眾”的觀念裹挾,抑或 “別人都搶,我不搶會吃虧”的“囚徒困境”,個體的道德操守往往受到群體情緒和結構性壓力的影響,呈現出群體性的道德失範、底線失守。

  聚眾哄搶也好,“無一人哄搶”也罷,第一個人的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群體的行為走向。面對散落在地上的西瓜,從西瓜旁路過的村民構成了一個心理群體。如果第一個村民主動將好的西瓜撿拾歸攏,或者第一個哄搶西瓜的村民被他人及時地制止和叫停,都對於引導村民群體向理性轉化至關重要。

  正如心理學家勒龐所言,“有時只消一句悅耳的言辭或一個被及時喚醒的形象,便可以阻止群體最血腥的暴行。”讓人欣慰的是,橘子、飲料、西瓜、桃子乃至現金,“無一人哄搶”越來越多地出現,這裡面固然有老百姓法治觀念和文明素養提升的因素,也和那些振臂一呼、維護秩序的“第一人”密不可分。

  在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的風險社會,發生車禍原本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如果再遭遇聚眾哄搶,就會面臨著“二次傷害”:聚眾哄搶不僅會給受害者帶來物質損失,也會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勿以惡小而為之,聚眾哄搶看似“小惡”,實際上卻帶來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割裂——參與哄搶者得到了“小便宜”,卻給受害者帶來了“大痛苦”;參與哄搶者得到了一時的快感與滿足,給受害者帶來的傷害卻是長期的、終生的。

  聚眾哄搶不僅違反法律,也背離社會文明。與事後的規訓與懲罰相比,我們更希望“無人哄搶”的出現。面對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能夠抵制誘惑、約束欲望,在自律自制的基礎上去“成人之美”,這不僅是一個成熟公民的自我修養,也是社會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

  多一些規則意識與邊界精神,多一些換位思考、體諒成全他人的“成人之美”,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無一人哄搶”增添了人們的安全感與獲得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再那麼冰冷、乾燥,而是多了一些潤滑劑與黏合劑,彰顯了當地村民樸素人性中的善意與溫暖,也彰顯了法治觀念與社會文明的“水漲船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