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廖書蘭講述歷史:辛亥革命成功離不開香港
http://www.CRNTT.com   2021-06-15 00:21:35


廖書蘭現場剖析了香港革命志士黃世仲之作《黨人碑》,引用大量歷史典故重現了126年前孫中山先生發動廣州首義的前因後果。(中評社 梁帆攝)
 

  《黨人碑》主題內容是講述如何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和宣揚革命思想,全書是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為主軸的紀實小說。廖書蘭表示,小說開篇用象徵手法來烘托時代氣氛,隱喻孫中山順應歷史潮流,在時代的驚滔駭浪中,英勇開展百折不撓的革命行動。其主人公“與其醫人,何如醫國”,強而有力的表達了孫中山先生“胸懷大志”的抱負。她根據小說內容,結合史實資料和大量典故,總結出了廣州首義失敗原因:(一)內意見不一;(二)起義改期;(三)風聲洩漏;(四)內有間隙。孫中山先生的手下缺乏幹練的軍事和特務人才,導致起義“漏洞百出”。三十年後,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嚴格訓練軍事人才,包括特務人才,這便是他數十年革命生涯中所得經驗教訓的產物。

  廖書蘭認為,香港是訓練孫中山民主思想、培養他革命思想的地方。孫中山13歲時跟母親到檀香山,離開翠亨村,經香港坐輪船。他從檀香山澳門香港日本美國英國,他看到西方科技進步,船堅炮利。而中國是文明古國,卻受西方國家欺壓“風雨飄搖”,這激發起他的革命思想:古老的中國要改革。她繼指,香港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愛中華民族的城市之一,被英國殖民155年,也要為國家的富強做出巨大奉獻。甚至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沒有香港這座城市,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如果沒有香港人的參與,也不可能成就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是香港人。其中,香港是興中會、同盟會活動、政治宣傳的後援基地,為宣傳革命產生了10多份報紙,包括《中國日報》、《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等等。此外,新界原居民也有很多人參與這偉大的革命,如新界鳳凰湖村、蓮麻坑村都有其歷史遺跡。在整個辛亥革命歷程中,香港人捐錢最多的是李紀堂。李紀堂的父親是香港富商李陞,他傾家蕩產的將錢財都供給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曾說:”是毀家紓難第一人!”最後,他在1943年香港過世,當時他的生活很窮困。因此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一座“愛國城市”,而辛亥革命的“精魂”也在香港。

  談及首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逃亡海外的經歷,廖書蘭表示,孫中山具備3大偉人性格。第一,具備大難不死的經歷,越是偉大的人,越是有多次大難不死的經驗,能夠大步跨過艱險;第二,具備忍受極大痛苦的能力,孫中山有一段時期其實很多人離開他,很多人不相信他,但他對他的革命事業始終抱有信心,忍受磨難;第三,勇於面對大難,不畏懼死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