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中國成為製造強國仍任重道遠
http://www.CRNTT.com   2021-06-12 00:02:06


 
  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製造業仍需加快發展。2019年,中國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持續下降,軸承、儀器儀表等典型基礎性產品總量上遠低於美國;數控機床等基礎製造裝備出口單價也與歐美國家相去甚遠,中國產業基礎薄弱現狀日益凸顯。

  《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下滑,僅為1.45%,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比下降了0.87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卻略有上升。

  從另一個重要指標來看,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特征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中國製造業規模極為龐大,但著名品牌卻與此完全不成比率。迄今為止,中國只有華為這一個品牌躋身《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強之列,但這兩年都在第90名以後。由於美國嚴禁相關芯片製造廠商向其供貨,華為在2020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大幅度下滑21%,拱手讓出了全球頭號智能手機的地位。作為“獨苗”的華為今後如跌出前100名的話,顯然會使中國製造業整體陷入更為難堪的境地。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每年進口的芯片遠超石油,成為頭號進口商品。而美國的制裁給中國造成了切膚之痛。《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是到2025年半導體的國產化率達到70%,但從目前的進展情況來看,實現這一目標相當困難。這也是中國政府之所以出台這一產業政策並予以堅持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中國一再強調自己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當然可以視為由此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但顯然並不值得過於沾沾自喜,因為中國必須盡快走出“大而全”的窠臼。雖然中國在稀土永磁產品等領域占據壓倒優勢,但在芯片和軟件等諸多至關重要的領域仍處於被人卡脖子的境地,如國產操作系統在國內市場僅占3%,這是中國製造業亟待改變的嚴峻困境。製造業由大變強是中國的不二選擇,也是必由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