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快改革步伐,應對通脹壓力
http://www.CRNTT.com   2021-06-06 08:50:15


  中評社北京6月6日電/最近這一輪來勢汹汹的全球通貨膨脹壓力,根源於美國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本來,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及其所導致的年全球產出萎縮,應該構成通貨緊縮壓力。但是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為了刺激本國消費,不斷加印鈔票,造成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非理性上漲,中國、美國和歐元區的四月份PPI(生產價格指數)都超過了6%,向各國消費物價“傳導”的壓力都很大。

  環球時報發表甬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文章認為,之所以必須要妥善應對通貨膨脹,原因在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這兩年,美國受本國新冠疫情“失控”影響,以“美國優先”為指導大肆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最終釀成了通貨膨脹,反過來也將制約其貨幣政策。畢竟,不斷印鈔票會加劇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深化社會不同階層的撕裂,進一步削弱“美元霸權”。因此,今年下半年美國經濟的基本問題,將是“雙寬鬆”宏觀政策與美國長遠利益的矛盾。

  中國的情況相對樂觀,一個典型標誌是全國範圍內的豬肉價格近期有明顯回落。即便如此,PPI的突然高企依然引起政府高度重視,畢竟從PPI向CPI的傳導是必然的,需要加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抵禦未來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的風險。

  文章指出,首先,應加強對出口部門的重視和扶助。雖然前4個月中國貿易順差已超萬億元人民幣,為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貢獻巨大,但也不能忽視出口企業面臨的“三座大山”:銅鋁鐵礦石等初級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集裝箱等海運價格上漲,成本高企的結果,是個別中小企業被迫放棄了海外客戶的未來新訂單。形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出口部門產業鏈整合不足,不同省份產業發展重合,對下遊客戶的國際議價能力不足。因此,我們應加快推進長三角、珠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實現產能和貿易的“江海一體”,打破省市邊界“狹隘”的產業鏈政策,鼓勵企業跨省併購,進一步做強出口龍頭企業。

  其次,堅決發力鄉村振興,穩住農產品價格。通貨膨脹直接關係到民生,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至關重要。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重資產、重資本、長周期的產業,需要將城市富餘資本有效引向農業。為此,我們應加快推進農村產權清晰化、法制化、合作社規範化、農信社改制,讓農村金融機構真正回歸“三農”,讓農業成為一個長期有利可圖的產業。

第三,完善大宗商品交易體系,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風險。本次歐美貨幣超發引起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最終讓中國出口企業綜合成本上漲。中國是全球大宗商品最重要的買家,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大宗商品金融化交易體系,加上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依然不可兌換,中國至今依然缺乏有世界影響的大宗商品基準價格,也讓我們的工業企業“暴露”在國際原材料價格的風險之下。隨著工業環保標準的提高,以天然氣為代表的大宗商品需求依然旺盛,我們應適當放鬆能源類進出口管制,加快建設大宗商品“現貨、遠期、期貨”一體化的交易體系,通過貨幣化、證券化、衍生品化,助力實體經濟規避風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