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碳中和不是簡單“減污降碳”
http://www.CRNTT.com   2021-06-03 08:13:21


  中評社北京6月3日電/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我們參與全球氣候行動的決心。自目標願景宣布後,“碳”字火遍大江南北,這有利於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但同時在實際行動中,個別地方出現了“為減污降碳而減污降碳”的思維和方法。

  環球時報發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賈衛列文章表示,近十年來,國際社會在氣候中性、碳中和方面開展了很多實際行動,早日實現全球碳達峰和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成為大國在氣候行動中博弈的焦點。2020年,全球碳排放排名前15位的國家中有10個已經實現碳達峰。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50多個國家宣布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近100個國家正在研究各自的目標。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思路,是對傳統工業化的“高碳經濟”帶來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的一種矯正。“高碳經濟”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在人口數量巨大、人均收入低、能源強度大、能源結構不合理的背景下,也透支了資源和環境,而要不斷降低碳排放量,也會給經濟發展速度帶來影響,因此需要注意把握好平衡。

  文章認為,我們特別需要留意在實際操作中,一些人打著碳達峰、碳中和的旗號炒作金融概念,“蹭熱點”在市場上尋找投機機會。個別地方一味追求“減污降碳”,忽視環境與經濟的良性發展,在沒有找到綠色轉型的道路之前就“一刀切”中斷經濟發展產業鏈中的某些環節。試想,在煤電碳達峰問題上,關停1000多座燃煤電廠固然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總量,但在2020年電力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37%的比重這個現實基礎上,傳統燃煤電廠的迅速退出是不現實的,我們的重點是加快技術改造,實行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有序地退出。

  人類的發展需要有足夠的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以及替代資源,在各個發展階段上能利用的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依靠科學技術不斷地開發出足夠的替代資源支撐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廈。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既定的前提下,我們為之制定的政策、執行的措施,需要圍繞科技創新這個核心。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9%,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與此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18.23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20年的101.6萬億元人民幣,這與我們廣泛、開放地採用新技術,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高質量協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

  文章指出,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情況千差萬別,但以技術創新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才是平衡環境與發展的根本之道。在加快經濟綠色轉型、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發展共享經濟、擴大碳匯潛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全面圍繞低碳技術創新為中心不動搖,在普及推廣“適用性”低碳技術的同時,尋求“顛覆性”低碳技術。

  地方各管理部門需要協調行動,花更大精力幫助企業用技術創新實現節能減排。一是大力開發使化石能源具備更高效清潔可利用的技術,用先進節能降耗技術、清潔技術高效化和清潔化改造傳統化石能源,發展生產工藝節能技術。二是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創新以及在智慧能源體系中的應用,建設智能電網,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建立低碳交通運輸系統,逐步實現建築的低碳化。三是創新氫能技術,發展新一代風能、光伏、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發電技術和蓄電池技術;四是加快碳循環再利用技術創新,開發先進高效的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在此基礎上發展生物質燃料或合成燃料技術、人工光合成技術、生物製造技術、甲烷化技術、吸碳建材技術等,以推動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五是加快生物技術創新,進一步擴大森林、耕地、草原、海洋的固碳能力,加速城鎮生態系統碳匯保護與提升。

毫無疑問,碳達峰與碳中和是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積極探索正確的應對和利用之道,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