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1-06-02 09:01:39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快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著力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吉富星文章表示,目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重大進展,但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仍有短板。比如,自然資源或生態環境領域存在產權界定難和權益落實難等痛點,生態產品在價值轉化中存在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生態產品供給主體的積極性,也誘發了部分過度使用甚至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

  文章認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既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也不能交由市場放任不管,而應政府與市場一起發力,分類施策,探索不同價值實現路徑。對具有獨特價值、不適宜或難以進行市場轉化的生態產品,應由政府主導、輔以市場調節,強化政府購買、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等機制;對可進行市場交易的生態產品,應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提升和釋放其潛在經濟價值。

  目前,應加強多元主體協作,圍繞基礎工作、利益導向、實現路徑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推進價值實現機制走深走實。

  文章提出,一是重點夯實生態產品產權制度和生態價值核算評價這兩項基礎工作。應進一步摸清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資產存量及流量狀況,做好各要素確權工作、明晰其產權邊界。深入推行土地、林地、水權等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分置運行機制。合理界定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權責歸屬,探索多種權能流通和交易方式。此外,基於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發展機會成本等因素,結合生態產品實物量、市場交易、經濟補償等機制,探索不同類型生態產品經濟價值核算規範。結合金融機構、企業、公眾需要,搭建多層次要素產權交易平台,不斷完善交易制度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

  二是著力構建“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律等手段,積極推進使用者付費、價格市場化改革。要促進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等市場交易,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向保護地提供對口協作、人才培養、異地開發補償、共建園區等新型補償方式。堅持用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來保護生態環境,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制度體系。尤其是要進一步完善污染損害評估與生態恢復方面的標準和規則,壓實各方主體責任,提高違法成本。

  三是用市場化機制拓寬和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應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積極引入各類專業化主體提升生態資源的造血能力和運營效率。進一步創新資源聯合開發模式,形成資源開發、資產經營、產業發展等多元複合平衡方式和溢價回收機制。積極拓展土地與物業經營收益分享、土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林權交易、碳匯交易、綠色標識等多種收益方式。此外,鼓勵引入有專業運營能力的社會資本以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PPP、股權合作等模式參與進來。

  此外,還應切實加強跨區域協調、政績考核、財政金融政策等保障措施,創新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碳金融等綠色金融新業態,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