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激發種糧積極性
http://www.CRNTT.com   2021-05-26 08:48:47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解決糧食生產效益的問題,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讓供求關係決定糧食價格,使農民種糧能夠獲得相應收益,從而調動農民使用良種、提高產量、改善質量的積極性。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黃延信文章表示,過去10多年,中國農業連續豐收,糧食產量實現“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加,品質不斷改善,為滿足消費需求、穩定市場價格,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總體來看,現階段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今後一段時期,保障糧食安全需要繼續調動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實現糧食生產可持續增長。

  真正實現糧食安全,滿足國民對糧食的基本消費需求,關鍵在於能把潛在生產能力變成現實的糧食產量。這取決於農民生產糧食積極性和糧食生產效益的高低。當前,對中國糧食安全造成威脅的是糧食生產效益比較低。

  文章分析,糧食生產效益低,糧價上不去是一個重要原因。要增加效益,理應提高糧價。中國人多地少,僅僅依靠國內資源,主要農產品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進口是必然的。為了減少對國際市場的過分依賴,爭取戰略主動,需要保證農產品一定的自給率,考慮到國內不同行業收入的巨大差異,國內農產品價格提升是應當的。以日本為例,日本本國產的大米價格折算成人民幣最便宜的一斤6元,普通大米在12元左右,其價格是中國大米的4倍,而國際大米均價是1.7元,日本大米價格約是世界大米價格的7倍。中國要想保持一定的糧食自給率,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並不異常。此外,對農民具有直接指引作用的糧食最低收購價,自2016年以來一直處於逐年下調的態勢,這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產生一定影響。

  當前,一談到糧價,總有一種擔心,怕糧食價格上漲會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經濟過熱。其實,糧價上漲和通貨膨脹並沒有必然關係。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流通中的貨幣增加了,就會導致各種商品名義價格普遍上升。從邏輯上講,通貨膨脹可以導致糧價大幅上漲;但不能說,糧價上升就會引發通貨膨脹。

  事實上,市場糧價合理波動是正常的,這反映了供求關係的變化。供給和消費需求的變化,都會引起價格的變化。糧食價格隨供求關係的變化而升降是種常態。在用工成本上升、水電價格等上漲的情況下,保持糧價穩定,結果就是農民收益的減少,難以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過去實行糧食省長負責制,現在實行的是地方黨政同責,這有助於地方黨政領導重視糧食生產,也有利於增加地方財政投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對發展糧食生產是有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民才是糧食生產的真正主體,種不種糧食要看農民的選擇。而農民關心的是種糧食能否得到可接受的收益。

  文章認為,中國確保糧食安全應遵循市場邏輯,充分發揮市場對糧食種植的調節作用,而不能完全簡單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糧食價格合理上漲,一方面可以調動農民增加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導消費者自覺減少糧食浪費,降低對糧食需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