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適應引領國際循環變革調整新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1-05-20 08:37:23


中國應依托超大規模市場等新優勢適應引領這個趨勢,掌握在國際循環變革調整中的主動權,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們既要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並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還要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在國際力量對比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的驅動下,國際循環的動力、模式和規則都在發生深刻變革與調整。中國應依托超大規模市場等新優勢適應引領這個趨勢,掌握在國際循環變革調整中的主動權,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近代以來國際循環的三個發展階段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文章分析,總的來看,國際循環伴隨經濟全球化而展開,是在世界範圍內商品和要素超越國界,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有機銜接,是實物循環與貨幣循環的統一。近代以來,國際循環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呈現由區域到全球、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的演變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西方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形成“中心—外圍”的產業間分工結構,呈現後者提供原材料、前者提供工業制成品的循環,財富源源不斷由“外圍”流向“中心”。這種循環模式帶來“外圍”地區的財富枯竭與日益貧困,激起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強烈反抗,必然不可持續。

  第二個階段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二戰後,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經濟上形成兩個平行的市場體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建立產業內分工關係,以關貿總協定為基礎削減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促進了商品和要素循環,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但是,廣大社會主義國家並未參與這個循環,因此這個階段國際循環的廣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

  第三個階段是經濟全球化階段。冷戰結束後,各國普遍實施市場經濟體制,擴大開放參與國際分工,世界經濟進入真正的“大循環”,形成美歐提供消費市場和服務、東亞經濟體提供工業制成品、資源富集國提供能礦資源的三角循環格局。這個階段,中國以低要素成本為基礎,抓住招商引資和擴大出口的重要機遇,形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模式,成為國際循環的重要參與者,但總體處於分工中低端。要看到的是,這個階段的國際循環看似繁榮暢通,實際隱含了內在的、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最突出的是國家之間和階層之間獲益不均,全球貧富差距顯著拉大。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進入下行期,這個矛盾集中爆發出來,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三角循環格局在需求、供給、流通等環節的堵點斷點增多,國際循環亟待朝著更加包容、更為暢通、更有活力的方向發展。

  國際循環變革呈現趨勢性特征

  文章認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循環的變革調整是大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動因看,一是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特別是中國發展迅速,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極大改變著全球消費和生產布局,這是國際循環變革調整的重要原因。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傳統產業出現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大規模顛覆性改造,技術和市場日益取代要素成本成為全球價值鏈布局的決定因素,過去國際循環的產業基礎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三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跨國公司加快調整供應鏈布局,服務貿易蓬勃興起,對國際循環變革發生催化作用。在這三大動因作用下,國際循環的動力、模式和規則都將發生深刻的趨勢性變化。

  動力方面,中國成為推動國際循環暢通提質增效的主要力量。從需求看,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世界經濟長期疲弱帶來的市場需求萎靡不振,是國際循環最大的堵點。中國已成長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人均國民收入將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十四五”時期,隨著中國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向全球分享開放發展機遇,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成為全球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從供給看,一些發達經濟體鼓動製造業回流,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人為“築墻”“脫鈎”,從供給源頭上給國際循環帶來障礙。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近年來湧現出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跨國公司。“十四五”時期,隨著中國支持企業高水平走出去,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將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融入國際循環的更多機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