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銀發族“觸網”也沉迷
http://www.CRNTT.com   2021-05-19 15:10:54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鄭坤木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平台的出現,給人們接受新鮮資訊帶來便利。一方面,在數字化時代,一些老人不懂得使用智能手機和各種應用軟件,導致生活出行不便。但另一方面,成功跨越“數字鴻溝”的老人卻又沉迷於此,花時間和精力在上面。“中老年朋友容易出現兩個極端——要麼抗拒,要麼沉湎。”老人沉湎於網絡世界,其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衰退是其認知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老人控制情緒的能力隨著大腦皮層控制的減弱而減弱,與孩子大腦皮層情況相似。中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部分人會出現腦萎縮,影響大腦皮層的功能。

  如何讓沉迷的老年人擺脫虛擬世界?鄭坤木認為,應該分為三個主體考慮。首先,從老年人本位主體來說,通過手機社交軟件與他人交流,有助於減輕孤獨。但太過依賴手機就是沉湎,反而對身心健康不利。他提出,老人應該更多地融入社區與鄰居互動,通過聊天散步等排解寂寞,不能讓自己成為手機的“木偶”。

  其次,從和老年人相關的家人角度來看。孝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人不僅應該關心老人的衣食住行,更應關心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年輕人既然可以幫助老人成為數字生活的主人,也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們正確“觸網”,這才是真正的孝。功夫不僅在網上,還在網下。兒女和家人應該多花時間和心思,來滿足老人溝通陪伴的需要。

  最後,最為關鍵的是全社會加強養老護老方面的建設。鄭坤木建議,互聯網平台不妨推出和“青少年模式”一樣的“中老年模式”,正如騰訊的遊戲防沉迷系統也覆蓋60歲以上老人。相關手機軟件應在使用時長、用眼健康、視頻內容等方面加以調整來保護中老年人,達到防沉迷的目的。為系統算法加入反成癮因子,有助於為老年人創設更清朗安全的網絡空間。不僅是工信部等相關政府部門應督促手機App進行適老化改造,社會機構諸如老年大學和社區等,應開設智能手機使用課程,積極幫助教育引導老人,理性看待手機和互聯網,避免他們和現實脫節、沉迷網絡。

  其實,今天老人在面對互聯網世界時的“沉醉不知歸路”,也是年輕人未來將面臨的窘境。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老年人“防沉迷”是全社會都需要共同面對的話題,“網癮老年”應該得到全社會的正視。只有更好地護航中老年朋友在互聯網世界裡“乘風破浪”,中國社會才能收獲更美的“夕陽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