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外匯市場有三大“減震器”
http://www.CRNTT.com   2021-04-28 09:00:51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2020年外匯市場的交易量接近30萬億美元,未來可能更大;從中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外匯市場保持平穩運行的基礎仍然穩固。”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今年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證券日報發表評論員閻岳文章介紹,2020年1月份至12月份,中國外匯市場累計成交206.38萬億元人民幣(等值29.99萬億美元)。這一數值較2005年增長逾20倍。

  2020年外匯衍生品市場累計成交12.11萬億元人民幣(等值1.85萬億美元)。今年一季度,遠期結售匯和外匯期權簽約規模合計2904億美元,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增長95%。

  文章分析,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在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不斷“長大”的中國外匯市場靠什麼才能實現中長期平穩運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將之稱為三個“減震器”。

  第一個“減震器”是不斷深化的匯改讓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讓中國外匯市場具有了抵抗內外部衝擊的緩衝力。

  對於外匯市場建設,各種文件裡著墨不多,但都直指問題核心。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深化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完善出入境、海關、外匯、稅收等環節管理服務;加強國際收支監測,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外匯儲備基本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特別強調要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堅持風險中性原則,打擊外匯投機行為,加強市場預期管理和宏觀審慎管理,避免外匯市場無序波動。

  今年3月份,人民幣對美元月平均匯率降至6.5066元,結束了從去年4月份持續了9個月的單邊上漲行情。但中國外匯市場表現出了一貫的韌性、理性和平衡性特征,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且“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功能”。

  第二個“減震器”是銀行提供外匯服務的能力有所增強,可以基本滿足市場主體風險管理的需求。

  目前全國能夠提供外匯衍生產品服務的銀行有多少家?王春英稱有115家,包括大中小型銀行、中外資銀行。

  近年來,監管層一直致力於引導鼓勵銀行有效擴大基層外匯衍生品服務的覆蓋面,優化和暢通服務企業“最後一公里”,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和定制化的匯率風險管理服務。當前,銀行基層外匯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上市銀行在外匯衍生品服務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深市一家銀行在今年第一季度報告中稱,外匯及利率衍生產品業務交易量61.56億美元,同比增長60.7%。

  第三個“減震器”是企業匯率風險意識有所增強,風險中性理念獲得廣泛認同。

  近年來,金融監管層開始給企業和金融機構密集灌輸匯率風險中性理念,而且正在自上而下被逐漸強化。但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匯率波動對企業的影響逐漸顯現出來。

  儘管企業對於匯率風險管理的意識有所提高,但由於理解的程度不一,使用上更是千差萬別,所以匯兌損益的影響仍在逐年擴大。比如匯兌損益影響上市公司2020年年報業績的已經超過了1100家,規模超過100億元,較上一年度大幅增加。其中有些極端案例值得注意,有的上市公司出現匯兌損失超過10億元,有的則實現收益數十億元。

  企業加強匯率風險管理這個“減震器”還應加強。

  這三個“減震器”構成了中國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但銀行和企業的彈性及強度仍需要進行重點補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