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擴容提質促進就業結構均衡
http://www.CRNTT.com   2021-04-10 08:29:56


 
  現有教育培訓體系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當前,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和教學培養方式方法,難以適應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的快速變化,在AI技術、機器人運營維護、新型裝備製造和數字化升級等方面,人才缺口較大。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體系不完善,培訓資源分散、運行效率較低,勞動者接受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面臨學業銜接難、專業理論與技能操作銜接難等實際問題。

  就業服務保障還有弱項短板。當前,各類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但是現行勞動保障法治建設相對滯後,服務管理還不到位,難以滿足靈活就業人員的需要。工資制度和工資形成機制、技術工人技能評價以及選拔和激勵制度尚不健全。此外,就業服務項目之間也缺乏聯繫,導致一些就業培訓“走過場”。

  上述這些都是造成就業結構性失衡的深層次原因。對此,需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設進一步打破就業領域存在的種種制約,破除就業領域的痛點和堵點。

  在擴容提質上下功夫

  文章指出,“十四五”時期是化解就業結構性失衡的關鍵時期,需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更好服務於構建新發展格局,錨定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這個目標,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擴大就業規模,提升就業質量。

  第一,妥善處理技術進步對就業領域的影響。有效放大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勞動力需求的促進效應,強化包括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的有效銜接,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強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滲透和支撐;加大對新經濟發展和創新的支持力度,細化靈活就業的概念和範疇,將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納入法定“勞動者”範圍,落實靈活就業人員勞動維權政策。

  第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改革戶籍及社會保障制度,規範招人用人制度,增強反就業歧視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強城市群、城市帶的人力資源交流協作,合力打造區域技能型、知識型人才高地;建立一體化人才服務、管理和保障標準,探索人才共享的收益分享機制;推動形成法規完善、保障有力、機制健全、多方參與的勞動力市場監管體系。

  第三,完善工資制度和工資形成機制。推進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分類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工資比重,健全收入分配機制;完善勞動基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科技人才評價標準,健全基於崗位職責和科技績效評估的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推進退休保障制度,建立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在新建企業和小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和行業,可考慮推行區域性、行業性的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

  第四,加強人才培養對就業領域變化的適應性。加快推動教育培訓內容和方式變革,有效提升勞動者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建立高校專業人才供求預警機制,建立學科專業設置、職工培訓項目與產業發展需求變化聯動的機制,增強滿足產業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能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技能培訓,構建相互協作的多級培養體系。

  第五,完善配套設施,增強政策和服務的精准度。積極推進“互聯網+”與勞動就業創業服務的深度融合,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勞動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整合構建“智慧人才平台”,充分利用新技術推動形成集人才項目數據庫、人才管理平台、人才服務平台、人才信息發布平台、綜合研判平台於一體的信息化服務窗口;加強就業失業監測機制建設,豐富信息收集手段,完善就業觀察指標,利用就業統計數據深化對勞動力市場供需變動的研究,為重點群體就業提供精准化服務。

  此外,在努力提升就業質量的同時,還需在擴大就業容量上下功夫,以產業更好發展來帶動勞動力需求增長。在這方面,主要需解決好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束縛市場主體發展的“老”問題,解決好現有各方面條件難以適應新業態發展需要等“新”問題,還需在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上下功夫,支持社會力量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破除“玻璃門”“彈簧門”等現存障礙,鼓勵我國企業積極“走出去”,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的發展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