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層面,得益於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採取的監管改革,銀行在疫情暴發前擁有較充裕的資本和流動性緩衝,且到目前為止表現依然穩健。但在經濟復甦階段,銀行能在何種程度上繼續提供信貸,仍有待觀察。報告認為,各國逐步退出支持性政策,可能對部分銀行產生重大影響,很可能會降低其貸款意願。此外,對大多數銀行而言,貸款損失的不確定性和微弱的盈利前景,可能阻礙其通過大量消耗資本緩衝來支持經濟復甦。對於融資選擇有限且更依賴銀行信貸的企業來說,這些約束可能尤為令人擔憂。
政策合作至關重要
報告認為,針對當前經濟復甦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且金融脆弱性依然嚴峻的局面,各國政策制定者迫切需要採取行動,避免金融脆弱性成為遺留問題。政策制定者應盡早採取行動,收緊部分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同時避免普遍收緊融資環境。他們也應為修復資產負債表提供支持,進而促進可持續和包容性的經濟復甦。
在企業層面,超常規的政策支持幫助其緩解了疫情的影響。具有入市融資能力的大企業利用有利的環境發行債券來應對流動性壓力。然而,寬鬆的融資環境導致企業杠杆累積,這使政策制定者一方面需要在短期內刺激經濟活動,另一方面需要應對脆弱性的上升和未來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
IMF強調稱,在可持續和包容性的經濟復甦企穩之前,持續的政策支持仍然至關重要。在央行實現政策目標前,仍需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並且要迅速採取行動,防止金融脆弱性變得根深蒂固,並演變成遺留問題。在金融部門,為了避免過度的順周期性,提供有關預期損失撥備的監管指引仍然很重要,但這種撥備計提應受到監管審查。抗疫取得成功的國家應保持或僅逐步放寬對資本分配的限制,並開展監管壓力測試,以確保銀行保持充足的資本。
在新興和前沿市場經濟體中,一些國家可利用寬鬆的融資環境改善其債務結構;對於入市融資渠道有限的國家,可能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更多援助;其他面臨沉重債務負擔的國家應從更深層次的債務重組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