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製造業格局因何而變?
http://www.CRNTT.com   2021-04-06 08:46:33


 
  技術變革能降低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是影響企業向用戶交付產品最終成本的重要因素,信息技術和運輸技術的發展總體上使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這使得生產接近用戶的重要性逐步降低。

  技術變革會改變產品的形態與生產交付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製造與服務、硬件與軟件的深度融合,一些原本依托物質載體存在的產品(如音樂、音像)可以完全以數字化的形態傳遞、交付、使用,企業可以從向最終用戶交付實物產品轉向借助互聯網遠程提供服務,還有一些產品可以實現產品原型的數字化傳輸和在用戶端通過3D打印等技術實現物質形態的複現。這些都將對產業格局產生影響。

  三是自然災害等外部衝擊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布局。

  自然災害、疫情等外部衝擊具有突發性、不可預測性,這些因素會劇烈改變短期供給和需求,使全球供應鏈遭遇挑戰,進而對生產要素的組織調配、生產的區位選擇等產生影響。比如,日本是世界重要的汽車零部件、電子元器件供應國,2011年3月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造成日本國內企業的大面積停產,一些關鍵汽車和電子零部件的供應嚴重不足,從而促使一些跨國公司考慮推動供應鏈供應來源的多元化。又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供應鏈遭受衝擊,供應鏈本土化的重要性也因此被重新認識。

  在生產的全球化水平較低、各國之間主要開展產業間分工的時期,由於外部衝擊大多在局部發生,因此其對生產活動的影響也多是區域性的。但是在今天,世界各國的供應鏈環環相扣,相互之間高度依賴,特別是汽車、電子等產業的產品複雜程度高、產業鏈條長、國際化水平高。高度細化的全球產業分工在顯著提高生產總體效率的同時,也使供應鏈變得更加脆弱,一旦由於外部衝擊造成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停擺,全球範圍內的整個產業都可能受到影響。

  此外,國際政治經濟關係對產業格局也會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為改變生產要素和最終產品的流動性。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存在顯著差異,土地以及附著其上的自然資源、區位條件等完全無法流動,人力資本的流動則受到各國邊境管理和國內就業規定的限制。相比之下,最終產品、資本、技術的流動性較高。要素和產品的流動性越高,各個產業和產業的各環節就越會按照其要素投入特征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禀賦,以及目標市場、運輸成本等經濟因素的綜合考慮來布局生產能力;反之,當要素和產品的流動受到阻滯時,產業格局形成過程中經濟因素的作用就會下降,這也會影響企業生產的區位選擇和全球產業的空間格局。

  全球製造業產業格局演變的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對此,我們既要高度關注,又要深入分析,更好把握產業格局變化表象背後的真正根源和演進脈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