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還希望把禦稻米向炎熱的南方地區推廣,並且希望能夠在南方培育出一年兩熟的雙季稻。《聖祖仁皇帝禦制文集》第四集之卷三十六有康熙作早禦稻一詩,其中“若使炎方多廣布,可能兩次見秧針”,即為這種想法的體現。《康熙幾暇格物篇》之禦稻米部分亦載有康熙對栽培雙季稻的可行性分析。康熙認為,與北方相比,南方天氣更暖和,因而南方的稻穀比北方的要早熟;如能在南方推廣禦稻米,那麼就有可能實現一年兩收;在夏秋交替時節,稻穀供應往往吃緊,這種雙季稻如能實現,就可以使得畝產倍增,百姓的糧食儲存也會更多。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賜給時任蘇州織造的官員李煦一石禦稻米種子,讓他在蘇州試種。在清代,1石等於10鬥,1鬥約為14斤。李煦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每年都要以奏折的方式向康熙詳細匯報培養雙季稻的情況。故宮博物院藏《李煦奏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李煦進行雙季稻試驗的方法和效果。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初十,李煦開始了第一次試種插秧,七月十三日第一次收割,種植時間為100余天。而蘇州當地的單季稻,種植時間約為150天。隨後,他選取了部分穀種,在七月二十八日再次插秧,秋後進行第二次收割,畝產量不足一石。康熙提醒李煦種稻的時間有點晚,要注意蘇州的節氣特點,把握好插秧和收割的最好時機。隨後,康熙派精通水稻種植的官員李英貴去蘇州,給李煦現場指導。由上可知,李煦第一次試種雙季稻的效果不佳,但至少說明,在南方種植雙季稻是可行的。第二年,李煦擴大了試驗田種植面積,根據蘇州節氣特點,將插秧和收割時間均適當提前,結果獲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並證明了雙季稻比蘇州當地的單季稻畝產量更高。同年,康熙朱批李煦,希望將禦稻米進一步推廣到江西、浙江等地。這樣一來,雙季稻就在我國南方地區逐漸普及。
康熙開展的上述水稻試驗,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我國傳統農業從數千年前到清代順治時期,主要都是通過自然留種的方式來栽培水稻。康熙採用了單株選擇試驗法,在豐澤園裡挑選出優質的早熟稻種;又通過對比試驗法,在長城以北地區推廣了水稻種植,並且在江南地區培育出了雙季稻。這些皇家水稻試驗及取得的成果,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