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奇葩貸”折射中小銀行經營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21-04-02 08:13:33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近來,部分銀行推出的“彩禮貸”“墓地貸”引起輿論關注。

  大眾對此類“奇葩貸”的批評聲不斷,認為彩禮貸不僅助長了一些陋俗,還有“協助作弊”和“身份歧視”的問題。其中,認為“協助作弊”是因為彩禮往往是女方用以衡量男方經濟實力的依據,但彩禮貸的出現則粉飾了男方的經濟實力,且該貸款在婚後需要夫妻雙方共同還款;“身份歧視”是因為彩禮貸限定借貸方“需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認為這是對外企、私企、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金融信用的歧視。對“墓地貸”的抨擊聲則主要集中在殯葬行業暴利嚴重上。

  事實上,無論是“彩禮貸”還是“墓地貸”,之所以會引起人們關注,重要原因是此類金融創新“精准”觸碰到了部分人群的焦慮情緒。這樣的行為,一方面透露出部分金融機構對金融“創新”的過度追求,以及盲目追求場景,誘導刺激消費;另一方面,則表現出部分金融機構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

  應當看到,並不只是上述“奇葩貸”,去年以來,微眾銀行、重慶富民銀行、四川新網銀行等都接連爆出消費貸風險事件。筆者認為,當前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在尋找場景拓展消費貸上用力過猛,一些風險開始積聚,應當引起注意。

  一是警惕“博眼球式”金融創新。此次出現的“奇葩貸”,都是以刺激焦慮情緒的方式出現,這樣的偽金融創新與多年前在保險領域出現的“霧霾險”“拉肚子險”等“奇葩險”有異曲同工之處,應當吸取當時保險亂象的教訓。

  二是警惕精准“收割”再度出現。今年3月,銀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嚴禁小貸公司、非持牌機構向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堅決遏制互聯網平台精准“收割”大學生。應當看到,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亂象之所以會發生,與一些互聯網公司主動挖掘大學生群體貸款需求直接相關。這樣的“主動挖掘”並非只針對大學生群體,從某種程度上說,上述“奇葩貸”的出現,也是“主動挖掘”,引誘過度消費,刺激產生本來沒有的貸款需求,繼而對其“收割”。

  三是警惕中小銀行經營困難。過去幾年,借助互聯網平台等第三方機構,一些中小銀行進行了更多金融探索,其中不乏超出其經營能力的行為,受經濟下行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有的中小銀行經營壓力凸顯,在壓力作用下,沒有將更多精力放在服務實體經濟上,轉而尋求“捷徑”,此次“奇葩貸”的出現就是表象之一。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錢箐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