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是全球復甦的重要條件
http://www.CRNTT.com   2021-03-18 08:28:24


比經濟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質量。中國經濟的較快復甦並非不計成本的規模擴張,也不是公共財政和貨幣超發大水漫灌下經濟的應激增長,而是以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為特征的。
  中評社北京3月18日電/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總結了中國政府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抗擊疫情取得經濟增長和脫貧攻堅戰勝利的亮眼成績,更向全世界清晰地展示了中國在未來5年到15年的後疫情時期將要努力達到的目標及實施路徑。

  中國網發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文章表示,面臨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各國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壓力。今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疫情後的全球經濟可能出現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分化復甦的場景。2020年,IMF預估全球經濟產出下降3.5%。其中,英國、印度、歐元區、加拿大、日本和美國分別下降10.0%、8.0%、7.2%、5.5%、5.1%和3.4%,而中國則實現了2.3%的逆勢增長。展望2021年,儘管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長的目標設為6%以上,IMF卻認為中國的增速將達到8.1%。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在2021甚至2022年,都將是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為亮眼的。如果單看2021年的產出增速,IMF對主要經濟體的預測中,印度比中國增長得更快,將達到11.5%。但是,即便印度實現了IMF預測的增長,其2021年的產出規模僅比2019年高2.6%,而2021年中國的產出則要比2019年高10.6%。同時,IMF預測,2022年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產出增速將分別回落至6.8%和5.6%,與2021相比分別回落2.5和4.7個百分點,印度增速下降的速度將近於中國的兩倍。IMF分析,受資金實力、公共衛生管理能力、產業鏈國際分工和市場信心等因素的影響,發達經濟體預計將比新興市場國家和與發展中經濟體早一年實現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復甦。

  比經濟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質量。中國經濟的較快復甦並非不計成本的規模擴張,也不是公共財政和貨幣超發大水漫灌下經濟的應激增長,而是以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為特征的。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要全面推行鄉村振興,完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使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促進經濟發展動力升級和資源更有效配置。保證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高於GDP的增速,保持物價水平的總體平穩,既是人民群眾增加消費能力的重要條件,又將通過大體量、多元化的進口為全球農產品和商品生產者、服務提供者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甚至將深刻影響後疫情期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網絡。

  文章指出,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關鍵詞之一,創新無疑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僅來自對現有市場資源的整合,而且有相當部分將來自對全球技術進步的響應和經濟發展模式的相應優化。疫情中,數字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中國將統籌推進的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於為中國經濟社會創造更為適宜的硬件環境,更通過持續開放和改善的營商環境,以及鼓勵創新的政策導向,為全球市場領先者、開拓實踐者提供了舞台和空間。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中國政府向世界釋放出積極的信號。

  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同樣是後疫情期中國的重要行動指引。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不僅意味著技術的進步,更需要產業結構和合作模式的調整升級。調整意味著改變,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既不願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發展,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廣泛和劇烈衝擊更可能引發各方的矛盾與衝突。

  近年來,中國不僅通過自貿試驗區加大創新實踐和主動開放的力度,更與有著共同合作發展需求的夥伴,積極推進國際規則的改進、優化和創新,在多邊、區域和雙邊合作中持續發出維護自由貿易和國際經貿秩序的聲音,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區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的簽署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談判完成,將倡議和共識轉化為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為後疫情期各方市場預期的穩定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重構以及經貿糾紛的有效解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有助於東亞區域經濟和貿易活動在疫情後率先復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