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大字版手機銀行、加粗版匯款界面、語音版綁卡流程、刷存折取款ATM機具……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印發,當前金融服務領域已有多項“適老”措施有序推進。
其中關鍵問題在於如何把准老年人的切實需求,也就是說,老年人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金融服務?只有強化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才能有效解決老年人的難題,保證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市多家銀行網點、大型商超、菜市場等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後發現,由於老年人所處的年齡段、教育背景、生活習慣不同,其金融服務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需要分類施策,採取有針對性、差異性的解決方案。
根據記者的調查結果,老年人的金融服務需求總體可分為三類,分別對應三個不同年齡段。一是剛剛退休的人群,年齡集中在55歲至60歲;二是退休10年以內的人群,年齡集中在60歲至70歲;三是退休10年以上的人群,年齡多在70歲以上,有些甚至已進入耄耋之年。
“我使用手機銀行快10年了,不覺得自己比年輕人用得差。”家住北京市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的於女士笑稱,她今年58歲,已退休3年多,還在崗位時銀行卡、手機銀行已發展多年。“我40多歲時用銀行卡,後來接觸手機銀行並嘗試網購,因為當時年紀相對較輕,學起來容易上手。”
儘管手機銀行使用熟練,但辦理大額資金交易時,這些老年人仍青睞線下渠道。為什麼不選擇線上渠道?於女士說,一是線上渠道不支持大額轉賬,二是線上渠道“不安全”,針對老年人的電信詐騙頻發。實際上,據記者了解目前各家商業銀行均已支持線上大額資金轉賬,用戶撥打銀行電話客服即可調整轉賬限額。
由此可見,除了“信息不對稱”因素,制約這類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梗阻還在於外部環境的安全性。因此,解決“不敢用”問題迫在眉睫。國務院此前已召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部署全國“斷卡”行動,嚴厲打擊、整治非法開辦販賣電話卡、銀行卡等違法行為,鏟除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滋生的土壤。據統計,2020年前10月,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5.5萬起,同比上升65.6%;攔截處置詐騙電話5100萬餘次、詐騙短信6.3億餘條,成功止付凍結涉案資金1000餘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