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工業醫生”為中小企業紓困
http://www.CRNTT.com   2021-01-23 09:16:02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電/近期,廣州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發現,新研發的新能源電池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但導致隱患的異物難以查找。政府請來工業“醫生”送診上門,鎖定了異物來源,把產品良率從89%提高到了100%,讓產品順利實現量產,最終為企業減少經濟損失四百多萬元。

  這是發生在當下我國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速期”,由政府出資為中小企業免費送專家、送技術、送服務的一個“暖企”樣本。企業跟人一樣,都會生病。產品生病,等於企業有病。由於中小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專業人才相對缺乏,更加需要專業的“醫生”來支撐、協助其提升。送技上門的專家就是為中小企業切實解決困難的工業“醫生”。

  中小企業轉型也如同“看病”,關鍵是對症下藥。廣州創新性採用“政產研”新模式,對的是制約中小企業產品升級轉型的技術難題之“症”,下的是關鍵核心技術的“藥”。工業“醫院”組織專家深入企業現場“把脈問診”,開展實驗室根因分析,匯聚專家意見形成“藥方”,輔助企業改進“治療”,切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由此,工業“醫生”診斷,企業“按方”增效,面對面、一對一地精准解決制約中小企業產品升級轉型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促進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想進一步深化“政產研”合作,還需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緊扣產業發展需要,以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統籌整合優勢資源,共同開展技術攻堅。下一步,應緊緊圍繞容易受制於人的產業鏈環節,激發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中小企業繼續加大創新投入力度,主動補齊關鍵核心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短板,切實打通生產製造和基礎研究之間的“最後一公里”。

  人才是促進創新的第一資源。要想掰開中小企業“卡脖子的手”,關鍵是要聚集一批工業“醫生”人才隊伍。因此,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持續造就更多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工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發展團隊,為工業科技融合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唯有做好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對接,才能將兩塊“好鐵”熔成一爐“好鋼”,練就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撒手鐧”。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劉冉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