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以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大灣區國內國際市場融合
http://www.CRNTT.com   2021-01-21 09:43:37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商品要素流動暢通、國內國際開放融合的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開放度最高、生產交易活動最活躍、經濟體系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作為國家戰略部署,大灣區必須承擔在新發展格局下,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戰略支點的責任。新發展格局下的國內大循環是高質量發展的循環,不僅要為全球經濟恢復提供動力引擎,還要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要素資源配置,必須依靠國際大循環提供支撐,必須繼續加大開放力度、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

  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推進大灣區國際國內市場融合發展

  廣州日報發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張昱文章表示,一直以來,大灣區一方面有著中國最旺盛需求、最活躍的交易和生產,另一方面卻又是全球最複雜的區域市場:商品流動存在著多個關境、貨幣和標準體系的阻隔;執業資格互認推動還比較緩慢;在土地、數據、知識產權交易等方面,國內還面臨立法、確權、市場不發達、服務機構欠缺等多種制約。因此,對接國際體系建設高標準的統一大市場,是破解大灣區內部阻隔、促進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充分釋放大灣區發展潛能的關鍵。

  大灣區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市場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

  文章提出,一要深入推進制度性改革。從當前各地的自貿試驗區改革來看,地方政府在現有體系下已經將邊際改良推到了極致,改革的紅利效應呈現新的特點。國家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已經不再是在原有制度體系下的邊際改良,而是制度性變革意義上的跨越突破。從此輪制度性變革的重點來看,深圳的土地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標誌著中央在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上的探索;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則反映了國家以推動貿易自由化改革為抓手,探索集成式制度創新的決心。

  大灣區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必須依靠深入推進制度性變革,重點突破方向有兩個:一是以深圳為試點示範,研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體路徑,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二是研究探索大灣區自由貿易港的突破口。今年以來,赴港消費有向海南轉移的跡象,但因為國際旅行限制和海南市場體系存在短板,這部分需求目前是受壓抑的。大灣區應當充分把握這個時間窗口,加快探索自由港政策。例如,加大免稅商業的發展和布局,與海南自由港就產業、市場、政策的對接開展實質性的對話合作等。

  二要建設通暢有序的要素市場。要素市場不發達、不暢通是大灣區市場體系的最大短板,建設通暢有序的要素市場,要靠穩步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建立支持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制度環境,打破阻礙要素流動的關鍵障礙。例如,以促進人員自由流動為目標,優化通關體系、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改進公共資源配置方式。二是發展健全要素交易和定價的市場平台,完善要素市場的規則、服務與監管。三是要推動各類要素交易主體和中介機構的形成發展。

  三要激發國內消費潛能。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運行有賴強大的消費潛能開發。一是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提升大灣區市場能級。降低關稅、擴大進口,一方面是在萎靡的全球經濟環境下,讓世界各國分享到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強勁的經濟增長,同時也為中國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國內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避免跨境消費和消費轉移,刺激國內供給側質量結構提升,形成高質量發展的供給和需求體系。二是解決居民支出結構問題,增加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的覆蓋率。改進支出結構的問題,一方面要靠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則對公共資源的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政府需要加大廉租房建設、教育醫療資源的投入力度,以改善居民的支出結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