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應重視消費逆城市化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21-01-19 09:11:43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在城市化發展的初、中期,人們希望以集聚來解決就業和集中消費的問題。但是城市化發展到中後期,城市規模過大,人口和要素密度過高形成的聚集壓力,會導致人們的消費選擇相應發生變化。

  一是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的商住餐飲等方面的消費轉向休閑度假娛樂消費。二是消費方式發生變化,傳統的集中式購物消費轉向更為豐富的多元化消費模式,同時要求價格低廉。三是消費空間發生變化,人們希望周末可以遠離城市,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來緩解城市生活的高壓,因此也青睞旅遊度假休閑和購物餐飲等一體化的集中消費。無論是城市中的餐飲購物,還是文化及其他類型的消費,郊區化的廉價消費模式將成為城市的重要消費形態之一。

  產業的園區化和分散化將並存。在發達國家少有中國這樣眾多集中開發的產業園區。雖然在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有類似模式,但他們的政府因為土地制度的限制,很難拿到大片土地用於集中招商引資。

  中國的產業園區集中發展模式之所以能夠延續幾十年,是因為可以通過房地產開發來解決徵地成本和補償問題。一旦房地產發展受阻,那麼這一模式也難以為繼。但是,在允許集體土地入市的政策出台後,地方政府會有更多選擇,比如,可以允許集體經濟組織自發與企業合作,充分利用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所涉及的收益、稅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的成本,可以由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自行協商,共享共擔,而地方政府回歸監管者的角色。

  這樣一來,可以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直接參與土地經營的動力,遏制房地產開發的動機,有利於政府實施對企業的各項監管。還有一個好處是,這種發展模式,會使得產業就業人口與村莊的聯繫更為緊密,並提供充足的廉租房,而不需要為產業人口和房地產開發進入的人口混在一個空間內而困擾。

  住房郊區化的趨勢將十分明顯。特大和超大城市主城區的房價將會長期處於高位,這是由於人口和服務業的高度聚集,導致主城區土地資源稀缺造成的。隨著與主城區距離的變化,房價會呈下降趨勢,距離主城區越遠,房價越低。只要通勤時間能保證在1小時之內,遠郊區也是可以選擇的居住空間,畢竟郊區、遠郊區和主城區的房價相差太大。

  從城市居民需求來看,購買兩套住房的人,往往第二套住房傾向於買在郊區。很多城市居民長期處於高強度的生活和就業壓力中,希望周末和假期能與大自然有更緊密的接觸,需要換個生活環境。

  還有一種變化值得注意,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農村的宅基地和住房大量閑置,城鄉居民則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這些土地和房屋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城市居民租賃農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已經成為未來一種發展趨勢。這種資源利用方式,也給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帶來了新的機會。

  人口就業和生活的兩棲化現象長期並存。在城裡就業,在郊區居住,每天通勤時間在1-1.5小時,這是未來特大和超大城市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常態。即使增加軌道交通,改善基礎設施,也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原因在於在城市主城區就業的收入較高,而在郊區生活,住房成本及生活消費價格相對便宜。如此可以獲得最佳收益。

  以上這些變化,已經成為中國特大和超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其中有一些是國際上所有特大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有些則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我們不能回避這些規律,而要在這種人口和產業的空間分布趨勢下,積極探索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中國到底是應該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一直存在爭議。其實城市的實踐和發展規律證明,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人口和要素在空間上高度聚集過程中,一定會逐漸形成反向的發展進程。畢竟要素流動是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的。而傳統的規劃思路,往往滯後於現實,因此有必要在總結和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特大和超大城市的治理思路。

  首先,任何城市只要涉及要素密度過高的問題,都會通過空間擴張的方式加以緩解;其次,空間擴張最好的利用方式不是在另一個地方複制,或者平攤,而是利用交通節點自動發揮中小城市的疏解作用;再次,既然成本決定郊區化的進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必然要相應跟進,但是不能追求和主城區一樣的高標準,因為低價格和低成本恰恰是郊區的優勢;還有,城市土地成本逐漸提高而導致房價上漲,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但限價不是最好的選擇,更好的做法是在郊區化過程中,增加住房供給;最後,伴隨著產業郊區化和消費逆城市化的出現,還應該注重在規劃中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作用。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李鐵(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首席經濟學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