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盲盒經濟須進一步規範
http://www.CRNTT.com   2021-01-14 08:57:32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近年來,百餘年前就誕生於日本的營銷模式--盲盒經濟(在日本被稱為福袋營銷)持續火爆,為此過度支出甚至幾近破產的年輕人大量存在。

  根據相關報道給出的數據,過去一年在電商平台已有約20萬名消費者在盲盒花費超過2萬元人民幣。在所有消費者中大學在校生和女性是核心群體,其中僅僅手伴玩具一項的年市場規模就接近2000億人民幣,盲盒銷售的產品設計幾百個品類。

  筆者身邊不少大學生每月花在購買各式盲盒上面的開銷金額超過生活開支,有的類別、款式、系列的盲盒動輒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作為一種特殊的營銷模式,盲盒營銷在國內不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都已出現,但其演變為如此大規模的市場還是第一次,也具有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力。

  盲盒經濟的最大問題是消費者以獲取的盲盒內放有價值超過盲盒購入價格的隱藏IP或限量版產品為目的購買盲盒的行為具有典型的射幸行為屬性,即構成賭博行為,而概率即為給盲盒產品帶來賭博屬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左右消費者權利的關鍵,但這也引發諸多社會和經濟問題。

  筆者認為,應對盲盒的這一特性加以嚴格限制,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淨化市場秩序。

  鑒於盲盒經濟所具有的上述潛在風險,可以採取下列措施。第一是參考限制高利貸的做法,出台細則,為“盲盒產品抽中獲得隱藏IP或限量版產品乃至中獎的概率”以及溢價率設定合理上限。第二是借鑒文旅部針對採取隨機抽取方式提供虛擬道具和增值服務的網絡營銷行業的規定,即要求在盲盒產品的外包裝上顯著位置公示隨機抽取的相關信息,尤其是標注獲得隱藏IP或限量版產品乃至中獎的概率,並且要求商家保證該信息真實有效。

  第三是建議在中小學數學、心理課程或者興趣培訓課程中增加關於概率的簡單知識,例如方差與期望、獨立事件、相關和因果、幸存者偏差、聚類幻覺等,消除中小學生對於概論因未知而可能產生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以及錯誤的基本認知。而到了大學階段,建議由思政或相關專業教師開設培養、塑造學生健康、理性購物心理的相關課程。

  第四是在二手盲盒售賣平台上,通過技術手段對未成年人或經濟未獨立人群購買盲盒的行為進行限制。如針對兩類人群實施的單價、中獎概率和溢價率較高(具體比例可酌情確定)的盲盒產品的購買行為規定須短信提示其監護人或父母,並經其同意方可購買,否則不予成交。針對違反這一規定的商家予以相應懲罰。

  另外,建議在小學、中學尤其是高校中開展一次全覆蓋的調查,系統、完全第掌握在學段、各年級、各專業、各班級學生參與盲盒經濟的情況,對可能或已經沉迷其中的學生應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及時介入,及時制止。

  來源:東方網  作者:殷駿(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所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