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強“需求側管理”的重點和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21-01-07 09:05:22


 
  近年來中國消費結構升級呈現一系列新趨勢,正在成為推動消費的重要力量。一是商品消費高端化。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對產品質量、品質、品牌的需求日益提升,時尚、品質、節能、智能等升級類產品受到市場歡迎。二是消費結構服務化。實物消費占主導的消費結構日益轉向服務消費占主導的消費結構。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45.9%。通信服務、大眾餐飲、文化娛樂、休閑旅遊、教育培訓、健康養生等服務消費正在成為消費新熱點。三是消費方式網絡化。隨著移動支付普及率快速提升,網絡零售全方位融入居民生活,網絡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前11個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5.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5%。四是消費群體年輕化。中國“90後”“00後”新一代消費群體,成長於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不同於上一代,相較於價格,他們更看重質量和性價比,追求時尚和品牌,樂於嘗試新鮮事物,成為催生新型消費的主力軍。五是城鄉市場融合化。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網絡覆蓋範圍擴大,特別是國家對農村地區網絡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網上零售持續向農村下沉延伸,改善了農村的消費環境。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更加有效連接起來,優質農產品通過網上銷售進入城市千家萬戶,成為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擴大消費,要適應消費變革和結構升級的新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提升創造消費新增長點,持續增強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3.“需求側管理”要著力打通堵點和暢通循環

  文章認為,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經濟循環中,消費是終點也是新的起點,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著力點。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約為6萬億美元,接近美國6.2萬億美元的規模,2020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市場,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加強需求側管理,重在採取有效措施,打通堵點,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第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准度,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逐步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大劃轉部分國有資本收益充實社保基金的力度。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加快落實異地就醫結算制度。簡化社保參與、轉移、接續等手續,加快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

  第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是購房買車、教育醫療、休閑旅遊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軍,是引領消費結構升級的中堅力量,對於擴大消費有強大支撐作用。必須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使其成為擴大消費的主力軍。

  第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國2.9億農民工已經占到4.2億城鎮就業總人口的近70%,但農民工進城落戶仍面臨不少門檻。有研究表明,如果農民工按照城市居民消費方式消費,人均消費支出將增長27%。為此,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

  第五,堅持“房住不炒”政策。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完善長租房政策,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監管,嚴控信貸資金過多流向房地產市場,降低高房價和居民高杠杆對消費的擠出效應。

  第六,鼓勵發展新型消費。加快培育網上零售、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等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促進新型消費擴容提質。順應新型消費發展趨勢,加快出台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領域相關配套規章制度,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構建良好的消費環境。

  第七,鼓勵擴大有效投資。繼續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設備更新。解決社會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著力提高投資效率,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