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落實需求側改革是構建雙循環格局的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20-12-18 08:35:06


  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其中,首次提出的“需求側改革”具有深遠的政策意義。

  中國網發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文章分析,為什麼要進行需求側改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回顧一下從2015年就開始的供給側改革完成了哪些任務。供給側改革通過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庫存得到了進一步的消化。同時,企業杠杆穩步下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有所緩解,國家社會生產供給韌性顯著提升。這一點在疫情之後我們經濟恢復的速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除了國內的情況以外,供給側改革還幫助提升了我們國內生產在國際範圍內的影響力。供給側改革有機整合國內生產,在工業、製造業領域推行集約化、高效化生產,聚合產能、提高效率,創造了一些大型的具有影響力的優秀企業,並且在創新戰略的推動下在特定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優勢地位,從而為我們的走出去戰略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然而,在投資、消費、進出口這三駕拉動經濟的馬車中,如今投資的邊際拉動作用已經逐步減弱。雖然新基建等措施很明智,但是投資拉動的效果有較長的時滯效應,並不能反映在即時的經濟增長上。而進出口的問題則更為嚴峻,海外疫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國際貿易供需產業鏈受到了阻礙。再加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些都為進出口貿易增加了不確定性。

  相對於投資和進出口,消費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而且幾乎是即時的。中國有著龐大的市場,積聚了龐大的消費潛力,再加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穩步上升,結合消費升級的現實,消費能力和願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們應當開始扭轉消費偏弱勢的現實,充分調動國內需求側的活力,拉動經濟復甦增長。

  為應對一系列不利情況,中國適時地提出了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旨在通過構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潛力。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就是要解決國內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問題,釋放需求的活力來牽引供給,讓供需兩側有機地結合起來。

  文章指出,如果說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解決產能過剩,那麼需求側改革的核心就是解決需求不足。供給側改革提升了生產效率,這些產品則需要通過調動社會需求,借助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來被充分消化。供給是生產的起點,需求是生產的終點,兩者是相互影響的,並不能完全割裂開來。通過供給側改革緩解需求不足的弊端,就是為了更好的創造供需之間的動態平衡,用結構更合理的需求結構來倒逼更高效的供給結構和更高級的需求結構,來催生創新性更強的供給結構。

  除此之外,國內需求不足並不是表面上的整體需求不足,而是由於結構性問題導致有效需求不足。比如在地產投資等方面占居民收入比重過高,對居民消費造成了明顯的擠出效應,只有通過需求結構性改革,優化居民的支出結構,才能更好地釋放潛在需求能力;同時,採取更多地民生政策也是提升有效需求的關鍵,包括進一步深入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發揮稅收的在分配作用,提升就業市場效率,提高就業質量等等也都是需求側改革的重要方面。

  落實需求側改革是為了更好地打造需求與供給的動態平衡機制,這種動態機制將可以更充分地調動社會消費潛力和生產能力,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方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