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澳總理的“自毀之路”還能走多遠
http://www.CRNTT.com   2020-12-10 14:16:26


 
  澳大利亞大麥農場主克里斯·凱利表示,他就像是諺語里那只“礦井里的金絲雀”。他說:“我們已經焦慮好些年了,現在感覺像是最壞的情況已經到來。”澳大利亞岩龍蝦之都、麥克唐奈港專業漁民協會主席羅傑·卡亭也陷入了絕望,他直言:“這是我50年來目睹的最大行業危機。”澳大利亞國內市場無法支撐本國的龍蝦行業,中國市場對澳大利亞龍蝦產業至關重要,“不僅僅因為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更在於中國人對龍蝦的熱愛。印度有近14億人,但他們不喜歡龍蝦”。根據澳政府的統計數據,中國是澳大利亞龍蝦的最大出口市場,在2018至2019年度,澳大利亞龍蝦出口額共計7.52億澳元,其中約94%銷往中國。

  莫里森對華政策暴露其戰略無能

  一邊衝在西方反華的“前線”,一邊又對中國市場患得患失,這正是澳大利亞政府眼下自造和必須面對的現實。

  澳大利亞商界新聞網站12月8日發表文章,題為《我們應該怎麼與中國打交道?問問我們的鄰國》。該文質疑莫里森政府的對華政策過於強硬且單一化,導致澳大利亞國家如今面臨困境。文章稱,中方宣布對澳大利亞紅酒加征最高可達212%的關稅,“此舉有效懲罰了澳大利亞政府公開強硬的對華立場”。

  澳大利亞政界、商界和學界,也對莫里森政府的對華政策表達越來越多的擔憂。

  莫里森領導的自由黨議員、澳前外交官戴夫·夏爾馬12月8日在澳大利亞智庫“中國事務”組織的一場活動上表示,大規模與中國經濟脫鈎不是一個認真的主張,因為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而澳大利亞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的“巨大受益者”。夏爾馬表示,澳大利亞應該在新的現實基礎上,耐心地尋求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不能讓我們的關係被破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