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郭偉峰:中評社的新聞情感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20-12-27 00:14:48


2020年疫情期間,中評社舉辦了近四十次的青年學習交流會,香港與內地視訊連線進行,每周一次。(中評社 沈而忱攝)
  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2月號發表專文《中評社的新聞情感因素》,全文如下:
 
  中評社的媒體性質決定了新聞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中評社是以和平為特徵,致力於發展、融合的新聞媒體,是以理性、包容、共構為特點的新聞媒體,是一個拒絕極端、拒絕民粹、拒絕謾駡的新聞媒體。沒有充沛的情感因素,就無法做得到。

  在新聞理論學說中,情感因素或許不是重要的研究對象,但是在中評社的新聞實踐中,情感因素至為重要。

  一、中評社新聞情感因素的基本定義

  1、什麼是情感因素呢?首先要知道,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複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而情感因素是人在活動中對人和客觀事物好惡傾向的內在心理反映。人與人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關係,就可以使人產生親切感。而有了親切感,相互吸引力就大,彼此的影響力也就大。反之,沒有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就會造成雙方一定的心理距離,而心理距離是一種心理排斥力、對抗力,會產生負影響力。

  2、新聞情感這個概念是存在的。在新聞傳播中,我們常常看得到情感性新聞不斷刺激受眾,比如在災難性新聞中,其發揮人道主義救援精神的新聞報道,是最大的淚點,也是最大的亮點。可以肯定的幾點為:一是在新聞報道中不可能沒有情感的波動。二是新聞報道的過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的過程。三是新聞報道的傾向性當中就有情感因素。比如中評社曾經組織了“台灣走親”的大型採訪活動,走遍台灣方方面面,與漁民、農民、學生、觀光業者深入接觸,採發了大量的新聞稿件,我們是帶著感情去的,台灣民眾也回報了最熱烈的感情。我們大量的關於台灣及兩岸關係的新聞報道,其實是帶有積極感情的。

  3、中評社的媒體性質決定了新聞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中評社是以和平為特徵,致力於發展、融合的新聞媒體,是以理性、包容、共構為特點的新聞媒體,是一個拒絕極端、拒絕民粹、拒絕謾駡的新聞媒體。沒有充沛的情感因素,就無法做得到。

  4、我個人認為,中評社新聞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個層次的定義:一是指個人情感在涉及外部事務、外部關係時的情感影響與作用。這個方面,比較多體現在記者個人的新聞作品中。二也可以指是集體情感的反映。這個主要表現在中評社對新聞事件的定性方面以及新聞觀點的表述方面。三則為情感因素可以成為媒體與受眾互動關係的要素。也就是說,情感因素存在記者、媒體與受眾的互動關係中。

  二、中評社新聞情感因素的內涵

  1、中評社新聞情感因素不排斥感性的因素,但是更重視理性情感。我們知道,衹有人類具有理性情感,但是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如此宏大的社會進化理論,中評社的理性情感是指在個人的感受、感覺、感情基礎上,構建對民族命運、對國家前途、對同胞幸福的思考與熱愛。更形象地說,理性情感就是大愛的表現。佛家禪語說:心存大愛,則無可阻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現實社會中,無可恨之人的境界基本達不到,但是,大愛與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平之道、解難之策。

  2、中評社新聞情感因素最重要的內涵其實衹有一個字:“和”!“和”是中華文明的追求,家庭追求和睦,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國家追求和諧,以仁愛之心待人,團結一心;世界追求和平,友好相處,共富共榮。“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老子說:“衝氣以為和。”荀子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認為“和”揭示了宇宙運動規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終極狀態。由此延伸,則有和平、和睦、和氣、和合等等意義。

  3、情感因素有正面的,當然也就有負面的,中評社情感因素的表達方式,主要予以正面情感的肯定與鼓勵。“不和”就是中評社的“和”的負面情感因素。但是所有違背和平發展、和睦相處的言行,都是負面的,這個時候就要以負面情感來應對之,中評社不應該去鼓吹。多年來,中評社在處理國際關係新聞的時候,都是以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支持全球化、支持人道主義、反對戰爭、反對逆全球化為準則的,對此表達正面的情感因素的。反之,則是負面的。

  在涉及情感因素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如何掌握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的關係。

  有新聞工作者這樣分析說:從歷史傳統上看,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的思維與心理定式中,也更願意接收傳播主流價值觀有利於社會和諧的正面報道。而負面報道是“集中於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行為,即像犯罪、丑聞、性攻擊、事故和自然災害等類似的反常事件”,在官方傳播中總是要用主流價值觀進行糾偏。但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讓新聞成為一種商業模式,而現代選舉制度的確立也需要媒體對執政者的全面監督,所以,以負面報道為主的新聞價值觀一直佔據主流位置。以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普利策新聞獎為例,除解釋性報道獎、批評報道獎和社論寫作獎基本屬中性報道外,其余11項大獎均屬純粹的負面新聞,負面報道佔獲獎總數的78.6%。在美國,新聞報道重在揭丑、監督的觀念由來已久。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以“扒糞”核心理念為主的負面報道全面興起。負面報道不但成了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標準,而且逐漸演變成了美國新聞報道觀念的主流取向。美國作為20世紀開始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其經濟實力、科技教育水平、人民生活富裕程度一直名列前茅,但人們從新聞中感受到的卻是一個案件頻發、社會不公、黑幕重重的國家,人們很容易從美國人自己的報道中找到這個國家一團亂麻、混亂不堪的各種証據。①

  我們認為,負面報道一定存在,正面報道必不可少。中評社承擔兩岸關係的信任構建,不可能不做好正面報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兩岸尤其是對台灣有利,當然要以正面報道為主,通過正面報道繼續推動之。絕對不應該放大負面問題,看不見正面的,衹看得見負面的,即使有負面的,也是為了正面的好。如果兩岸關係任由負面情感主導的負面報道來駕馭,必然是悲劇。在兩岸關係以及港澳問題的新聞報道上,我們不應該跟著西方的負面新聞的價值理論跑。

  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壓抑、誘發、轉移、強化人們對某種價值的需要。所以,中評社新聞情感因素在涉及兩岸及港澳、國際的新聞活動中不可或缺。

  4、中評社的新聞情感因素是堅決要排斥傲慢與偏見的。毋庸諱言,在兩岸之間、在香港與內地之間,傲慢與偏見無處不在。如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台灣一些政治人物追隨美國污名化中國大陸,非稱為“武漢肺炎”不可,並且把在大陸的台胞、台商都視為病毒源。台灣的《聯合報》看不下去,發表社論斥之為:“把台胞當成仇中對抗的籌碼,把陸配當成歧視的對象。”該報並呼籲:“防疫要對抗的是病毒,要保護的是人民的健康。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要讓傲慢和偏見蒙蔽了理智和心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傲慢與偏見是政府政策的態度,但是,媒體應該是遏制傲慢與偏見的壓力器。

  人民日報海外網在2020年5月24日曾經發表評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際,一場針對中國的“信息疫情”也如猛虎般撲來。“中國黑客試圖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美國新冠病毒疫苗相關信息”、“中國初期隱瞞疫情嚴重性”、“中國數據不透明”……美國部分政客和媒體對中國的瘋狂指責“連綿不絕”,要麼“舊瓶裝新酒”,要麼“推陳出新”,真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針對無理指控,中國有理有節,逐條擺事實列數據;享有盛名的科研機構、科學家和專業刊物冷靜分析,得出客觀結論;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與知名人士仗義執言,力挺中國。但是,“信息疫情”仍然一波接一波,為什麼?對於不停“炮製”謠言的蓬佩奧、納瓦羅等美國政客而言,“甩鍋”中國的誘惑太大:把水攪渾,推卸抗疫不力的責任,轉移國內公衆的視綫,同時還符合“美國優先”的政治正確。針對中國的“信息疫情”,無疑是別有用心、藉機炒作的“政治病毒”,如同一面照妖鏡,照出了美國和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對於這部分人,擺再多的事實,講再多的道理,顯然都不會有什麼效果。

  通過疫情這面照妖鏡,我們不僅看到了西方世界對中國充滿了傲慢與偏見,也看得到台灣、香港深受西方影響而存在的傲慢與偏見,還能認識到内地的民粹思潮一旦釋放,勢如猛虎,必會反噬。更能夠深刻領悟到:衹要不能消除傲慢與偏見,兩岸之間與港澳的健康情感因素就難於存活。中評社要與所有正派媒體站在一起,敢於發聲,為遏制與消除傲慢與偏見做出努力。

  三、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是中評社新聞情感因素的公式

  在兩岸及港澳的新聞溝通中,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缺一不可,心情心情,無心又何來情?

  1、同情心:同情心就是指對某事的覺察與同情感。如果我們把不同於自己的對方就當作是對手、敵人,就不可能有同情心,沒有同情心,一切情感都免談。同情心是同理心、同道心的感情基礎。

  2、同理心:同理心,可以理解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同理心不僅是為了理解別人,也是讓別人理解自己。同理心並不要你迎合別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夠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情,希望你在處理問題或做出決定時,充分考慮到別人的感情以及這種感情可能引起的後果。擁有同理心,親密關係才得以建立。

  3、同道心:要理解何為同道心,首先要瞭解道心之說,道心是指人天生的仁、義、禮、智、信之心,即儒家“五常”,其與“人心”的對稱,成正比。也就是說,同道心是指彼此之閒都要有共同的理念。

  中評社新聞情感因素公式組成是: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成功同心圓

  有一則嗟來之食的故事特別生動地闡述了這“三心”的辯證關係:《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文中可見,名叫黔敖的貴族有同情心,但是沒有同理心,不會換位思考,導致善行變味,成為了侮辱性的施捨,結果被餓漢斷然拒絕了。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為什麼呢?應該是餓漢不認為貴族會真心道歉,兩個階層的人,難有同道心。

  所以,如果沒有這“三心”的至誠心胸,兩岸及港澳相互之間很多的善意都會被媒體新聞、被社會輿論演繹為嗟來之食。中評社沒有官方的體制内的資本、更沒有一絲絲理由可以站在什麽高高的位置上俯瞰台灣及港澳的受衆,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我們就在他們之中。中評社立足香港,為兩岸發展服務,為港澳繁榮服務,所以,台灣及港澳受衆心之所繫就是中評社的心之所繫,彼此之間要抱有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如此,中評社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成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