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央行日前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顯示,為全力對衝疫情影響,金融管理部門採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多種應對舉措。前三季度金融體系運行總體平穩,有力支持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汪川文章認為,在中國金融體系平穩運行的同時,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不容忽視。例如,疫情暴發以來,人民銀行降低了多種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利率,金融市場利率保持低位運行,但信貸市場風險溢價不斷走高。同時,在嚴監管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資本約束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雙重壓力,難以大幅調降利率,企業融資成本降幅有限。此外,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存在,普惠貸款的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文章提出,為了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未來可以優化流動性投放規模及結構,依靠創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直達實體經濟,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增強企業融資可得性。
首先,在保證流動性總量的同時優化期限結構。一方面,綜合採用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逆回購、MLF等操作穩定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加大長期限流動性投放及占比,優化流動性結構,穩定市場預期,鼓勵商業銀行加大中長期信貸投放力度。
其次,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例如,在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提高直接融資占比等方面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特別融資便利支持特定企業、增加特別再貸款、擴充合格抵押品範圍等工具,創立直達企業的貨幣政策工具,實現“精確投放”,增加企業融資可得性。
再次,貨幣政策應切實落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政策目標,讓企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
一是降低金融機構監管成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為了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可考慮將銀行利潤增速納入考核目標,切實讓利實體經濟;適度放鬆對中小金融機構存款的考核要求,避免銀行之間爭奪存款推高負債成本。
二是調低政策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利用MLF、SLF、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並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引導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力度;通過下調MLF等政策利率,引導LPR利率下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並加快推進金融機構資本補充,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三是持續推動貸款市場報價機制改革。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存貸款利率的浮動限制已經取消,銀行間市場日益成為金融機構拆借資金的主要渠道。鑒於此,可採用短期利率等市場化手段進行貨幣政策調控。為此,應進一步完善LPR定價機制,在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水平的同時,適度擴大利率報價的參與範圍,根據宏觀調控政策的需求,重點引導中小企業貸款、三農貸款參考LPR定價,改善利率報價彈性,適度增大與市場利率變化的相關性,讓各類主體更好地適應市場化定價方式。
|